诊来了个40多岁的中年女性,拿着当地的化验单,说是类风湿关节炎,让我给开药。我拿过化验单一看,就一个项目——类风湿因子,结果是阳性。
作为风湿科医生,我们知道仅靠类风湿因子阳性是不能诊断类风湿的。
这位患者虽说着全身大小关节都痛,然而查体却没见有明显的关节肿胀,在让患者张口检查时,我找到了她关节疼痛的根源——病人舌面干裂、满口烂牙。问诊后发现,患者20多岁时牙齿就不好,成块成块的掉,还有口干症状,需要频繁喝水。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口干症”和“猖獗齿”了。最终,患者在完善我开具的一系列检查后,确诊为另一种风湿病——干燥综合征。
类风湿因子都阳性了,为啥最终诊断不是类风湿?
首先,了解一下,类风湿因子是啥?
类风湿因子(简称RF)是人体内的一种自身抗体,因其最初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发现,故此命名。类风湿因子的发现,使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有了血清学诊断指标,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绝不能单凭类风湿因子这一项。即RF阳性并不能确诊RA,而RF阴性也不能否认RA。
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关节肿痛的症状、病程时间、血清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来综合判断。
除了类风湿关节炎(RA),类风湿因子(RF)还可见于哪些疾病?
1、健康人群
在老年人中阳性率约为5%,但研究发现在部分年轻健康人群中也可检出。随着年龄增长,无自身免疫疾病患者RF检出率可逐渐升高,报导的阳性率范围为3-25%不等。大多数检出者无关节肿痛症状,一般随访观察即可,如有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家族史的患者,建议3-6个月复查RF,如有关节肿痛症状随时就诊。
2、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心内膜炎、乙肝、丙肝、结核、麻风等患者均可检出RF,曾有研究报导在丙肝患者中RF的阳性率可高达54-76%。部分患者可有关节肿痛症状,在排除其他可引起关节肿痛的病因后,给予对症处理为主。
3、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银屑病关节炎等患者,均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阳性,同时也可以出现关节肿痛症状。如同前文提到的那例门诊患者,一定要详细的询问患者病史,全面的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给出明确的诊断,切不可RF阳性+关节痛就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
4、其他
不同原因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麻风、锥虫病、病毒感染、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异体肾移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次输血、多次预防注射、白血病等偶尔也可查到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一般较低,临床上不予处理。
类风湿因子(RF)虽因类风湿关节炎(RA)而得名,但其却可存在多个疾病谱中。一个疾病的诊断,绝不能通过RF阳性“一锤定音”,一定要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从患者身上探索到更多的“疾病密码”。
猜你喜欢:
女人体重上了斤,6种碱性食物要多吃,排毒刮油,瘦到2位数!
女生来例假时,这3物使劲儿吃,消炎杀菌排污血,体重“嗖嗖”降
最无聊的小游戏,你小时候一定玩过!超过分,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