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认识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是一种对于骨状症性疾病,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内分泌、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等方面有关系,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

在我国传统的中医中,关节疼痛称为痹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专门的篇章对痹病的病因、表现、治疗有详细的介绍,形成了对痹病的基础认识。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明确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典症状称为“历节”,而唐宋时期孙思邈的《千金药方》中已经把“历节”这个病单独划分出来,历节,就是“遍历全身关节”的意思。当类风湿发作时,疼痛剧烈,累及全身关节,就像被老虎咬住一样,疼得难以忍受。

在明代以前,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再加外寒湿阻经络所致,直到清朝才有对“热痹”的红、肿、热症状进行详细论述,可以说,在清代中医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就已经非常完整了。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根据症状,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

痛痹: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重;

着痹: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

热痹:关节痛处灼热红红肿,得凉则舒。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常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浊痹阻型、肝肾亏虚型等证型来用药。

风湿热痹

如果关节红肿热痛,痛得非常厉害,而且遇到热的东西后肿痛加重,冰敷后肿痛缓解,关节活动不方便,病人一般有口渴、发热、舌质红等表现,就可诊断为风湿热痹,应该给予“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的中药方。

风寒湿痹

如果关节酸痛,不红肿,不发热,肌肤麻木,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腻。那就要考虑是“风寒湿痹”,应该给予“除湿通络,祛风散寒”的中药方。治疗期间病人还要注意保暖。

痰浊痹阻

如果关节肿胀,晨僵,甚则关节周围水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垒硬结不红等症状。病人一般形体教肥胖,常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满,舌苔白腻。就可辩症为痰浊痹阻,可给予“化痰祛湿,通络止痛”的中药。

肝肾亏虚

这种症型一般见于病程久、反复发作的病人,局部关节可见严重变形,屈伸不利,甚至影响步行,关节疼痛晚上较重,白天减轻,肌肤麻木不仁,还伴有头晕耳鸣,全身无力等症状,这就可辩症为肝肾亏虚,应给予“滋补肝肾、补气益血”的中药方。

中医讲,痹证(如“类风关”)是由于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是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后期当配补益正气护治之法。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gjy/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