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
小编常医院看病难,看病贵?
可是,青们,
你们真的知道国外什么情况吗?
国外难道真的像大家说的那般好,更人性化?
或许该存个疑,
随小编一起看看现实的美国急诊~
作者:裘怡欣冀连梅
作者介绍: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药学系。拥有加州、科罗拉多州和印第安纳州执业药师执照。曾担任社区药房经理,医院药房药师。现任职于全美最大连锁药房Walgreens。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有着15年以上的药房工作经验,专注于儿科、妇科、老年慢性病用药指导以及疾病预防。
▼
前两天,上班时碰到一位来取药的中国大妈。她刚从国内来,英语不会说,也没有家人陪同,好在她遇到了我,当时药房里唯一会说中文的药师。
大妈拿出一张急诊处方单,医生在处方上开的药是阿司匹林30片。随同处方单递给我的,还有一张加州白卡,就是给残疾人或低收入者的医疗保险卡。
我问她:“您有家庭医师吗?怎么会为了一盒阿司匹林就跑急诊呢?”大妈说她刚来,国内带来的药吃完了,她以为医院开处方才能买。
我猜想她这是在国内形成的固化思维模式,医院跑,挂不上号就去急诊室(EmergencyRoom简称ER)。
医院参观或看病的人都知道,医院没有什么人在大厅里等,医院只收住院或做手术的病人,急诊室是有严重紧急情况才去的,比如心脏病、车祸、盲肠炎……,一进急诊室马上会有护士评估病人情况,如果没有紧急生命危险就会优先处理更严重的病人,所以急诊室就医流程并不是先到先看。
我不知道这位大妈在急诊等了多久才看上医生,但是她为了一盒阿司匹林跑到急诊室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还可能耽误了病情严重患者的及时救治。
再说说她的账单,我告诉大妈自己来药店买一瓶粒的阿司匹林才3美元,但是她看一次急诊就要付至少美元!大妈说没有啊!我没付一毛钱啊!我说:“那是因为政府替您付啦!”。
大妈因为拿了白卡所以一毛钱都不用掏。我跟大妈说下次自己直接来药房买吧,美国非处方药很多,不需要看医生就可以买到,要是不清楚用什么药可以问药师,这里的药师不只是机械地发药,我们药师也可以从患者的简单病情描述中判断出可以用非处方药还是需要看医生。
当病人不需要自己付钱的时候,他们是不知道医疗成本的。医院急诊室进去没有0美元以上是出不来的,这医院给政府的优惠价了。所以这位大妈为了一盒阿司匹林等于花了政府约美元。其中美元是急诊费,15美元是阿司匹林的药费。
那为什么都是一样的阿司匹林,药房按医生处方卖的就比患者自己按非处方药买的贵呢?
因为凭处方买的药都需要药师将处方信息输入电脑,药师还需要审核处方,并在药盒上贴上个体化的用药指导标签,而药师的人力成本很贵,美国药师的年平均工资在10万美元左右,所以同样的药,如果开成处方药,价格就会增加不少。
这里的医疗文化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医院里的医生除了看急诊病人外,只看住院病人。
我到加州湾区上班以来,遇到很多国医院挂急诊看睡眠问题的、小孩发烧的、肠胃炎的等等非严重疾病的。
我通常要这样解释:
第一,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可以自己先在家用非处方药处理或观察,比如肠胃炎,医院马上就给你输液,除非你上吐下泻到严重脱水,但是一般人吐个两三次是达不到严重脱水程度的。去了急诊也就是叫你回家休息喝补液盐。
第二,不是严重危及生命的日常小病小痛,要找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医患关系,比如有个失眠问题的病人要买安眠药,我稍微问了一下她的症状就知道不是非处方药可以解决的,所以建议她去看医生,她就问去急诊看吗?我说当然不是啊!
急诊是不会看睡眠问题的,急诊大夫的专长是处理紧急情况,睡眠问题是慢性病,当然要找内科或家庭医生。
小姑娘不信任家庭医生,马上就想找失眠专科。后来我还是建议她先找家庭医生,有必要时家庭医生会把她转诊到专科医生。
补充在美国,医院是住院治疗的地方,诊所是看医生的地方,诊所一般不做手术或者输液之类的治疗。
急诊室是看紧急有生命危险疾病的地方,没有紧急需要处理的患者可能会等很久才能见到医生,因为急诊不是按挂号顺序来看病人的,而是按病人情况的紧急程度来看的。
如果是小孩发烧,肠胃炎,中耳炎真的不放心的可以去看Urgentcare,他们也算是急诊的一种,处理一般不需要手术的外伤,不需要住院的情况下可以去看这样的急诊。
通常不是24小时开诊,大多是早七点至晚九点。Urgentcare的收费会比一般医生诊费稍高一些,但是绝对比动则八百一千的急诊室费用低,不需要预约,先到先看。
所以以后生病了先想想,需要马上看吗?可以在家观察吃非处方药吗?如果是长期慢性问题那就预约家庭医生。
如果真的马上要看,自己评估一下能去Urgentcare处理的,就不要进急诊室,这样让急诊室的医生护士有时间处理真正需要马上治疗的患者,也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金钱或纳税人的钱。
看完急诊,
大家应该明白美国看病和中国看病是很不同的,
再来看看这位中国父亲的美国看病记,
或许会颠覆绝大多数人对美国医疗的印象。
▼
来自杭州的乐爸,趁着暑假,很喜欢带着妻儿出国旅游。这一次也不例外,他们一家三口来到美国,乐爸说:这是走得最远、时间最长的一次旅行。
他在文章中写道:
7月14日晚上陪儿子玩耍,当时我抓住他的小手,儿子猛地一挣脱,只感觉‘嘎达’一声,儿子哇哇大哭,凭着前两次的经验,我知道他的左手脱臼了。
晚上11:20,乐爸一家抵达全美排名医院。跑到急诊窗口,通过翻译软件告诉窗口工作人员:孩子左手手臂脱臼了,希望有骨科医生帮着复位一下。工作人员很友好地示意我们在一旁的座位上等候,一等就是半小时。
半小时后,窗口人员微笑着招呼我们办理登记手续,照旧是漫长的等待。进入诊室后,保安给乐爸乐妈手臂上贴上一张不干胶的标签,然后打开厚厚的一道门,一位护士出来把他们带了进去。
先量身高称体重,在征得乐妈同意后,护士把儿子的左袖剪开,询问哪里痛。见米乐哇哇大哭,护士赶紧塞给乐妈一袋冰块,示意给米乐左手臂敷着。
护士在电脑上录入了一些资料后,带着去了另一个诊室门口,出来一位女医生,是位华人,但对方用英语告知不会中文。医生用手一碰,米乐就哇哇大哭,医生再次把我们带到另一间诊室。
又是漫长的等待……
到了7月15日凌晨1点多,终于来了一位看上去很专业的骨科男医生。他边询问边在另一台电脑上记录,问得极其详尽,从米乐的用药史、过敏史、患病史、一直问到家族遗传史,最后终于开始徒手复位。
男医生很谨慎,手法有些生涩,一分钟后,见米乐哇哇大哭,男医生又起身离开了。凭着丰富的脱臼经验,乐爸乐妈感觉应该是复位成功了。后来来了一位护士,给了儿子一支棒冰,这态度和服务真是好得没话说。
又等待了至少半小时,期间,乐爸多次跑去看,那位男医生一直不紧不慢地在电脑上写着病历(十多天后,拿到的病历有四十多页的A4纸)。
当晚,乐爸把米乐在美国治疗脱臼的情况发到朋友圈,几位熟知美国医疗情况的朋友留言评论:请在看到账单时,要有强大的心里准备!
乐爸不以为然,没有住院,没有用任何的仪器,也没有配药,只是徒手复位,费用再是离谱,即使算上汇率,五千元人民币足够了吧?
如果这样想,
那真是tooyoungtoonavie!
多美金+美金(约元人民币)
的医院部分的费用!
“你咋不去抢银行”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乐爸说:这是米乐的第3次脱臼。前医院治疗,也是晚上急诊,都是直奔诊室,医生一分钟不到就搞定了,第一次仅付了挂号费,第二次连挂号费都省了。
有网友肯定会问:医生磨磨蹭蹭的竟然还收费那么高!
这回还真不是故意为美国说话
▼
乐爸在美国这次就医的坎坷历程,绝对是两个不同国度的医疗制度造成的。
和中国不同,急诊绝对不是想看就能看,或是来了就马上能看的。在美国,根据病患症状由重到轻,依次分为1到5级。如果并不是非常危急的情况,等待1—2个小时其实普遍的。像关节脱臼,在急诊分级中一般是处于三级或四级。
在美国,只有读完大学的人才能报考医学院,学费至少5万美元一年,当了医学生后还要当5-7年的住院医生,然后才能申请独立行医执照。既然人家都花了那么多钱了,成为正真医生在不多赚点确实有点...
从情理上来说,是能理解美国的医疗制度,既然伤的不算重的,等就等吧,不过真的要从自身体验上来说,绝对在中国看病更幸福,毕竟看着自己亲人受伤,哪怕是一点点的伤痛都会觉得难过...
▼
看完以上这些,
你还会抱怨国内看病难看病贵吗?
内容
冀连梅药师环球网
编辑
海曙青年
设计
锐蜂动力文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