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茶醋与稍麦的花萼

一提到呼和浩特,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茶、醋与稍麦的花萼。

美食之所以美,不仅是指味道美,而且要形状美、色泽美。如果从形状和色泽来观察一种小吃,呼和浩特的稍麦应当说是颜值非常高的小吃。稍麦形如石榴,顶部如花朵盛开,洁白晶莹,似乎连花蕊都一一呈现。吃过稍麦,你再观察同样是皮包馅的饺子,你就会觉得饺子还是有些简陋了。

(图片搜自网上)

在呼和浩特吃稍麦,不一定要在大饭店里,而是到胡同的小吃店里。

一碟正宗的山西老陈醋倒到碟里,如果主人忙,就可以自己拎着小铁壶泡上砖茶静等,做完这些,这时一屉稍麦正好上来了,屉是竹屉,轻轻地揭开,在腾腾热气的掩映中,八朵稍麦,绽放如花。

稍麦的主要原料由面粉、羊肉和大葱组成,因为稍麦的皮薄如蝉翼,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馅儿的状态,咬一口,里面的羊肉和大葱会有一种独特的香气,留在唇齿之间。从馅的角度看,仅食羊肉和大葱,你也许会觉得油腻,但稍麦是用上等的土豆淀粉做补面,这构成了稍麦的洁白绽放如花的顶部边缘。这些顶部的干面边缘一方面美观,另一方面可以化解一部分油腻。老呼市人讲究,吃稍麦一定要蘸着老陈醋吃,并且品一口老砖茶,这油腻就会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图片搜自网上)

稍麦顶端蓬松,束折如花,据我个人常居青城的观察,越是在不起眼的小店里,稍麦绽放的洁白花朵越是美丽,以致于你不忍细看,细看就会不忍去吃了。稍麦的花萼是由稍麦锤子专门压出来的褶皱,是劳动者有意雕琢而为之。稍麦的花萼像什么呢?有些像含苞待放的月季花,像扶桑花,或者莲花,那边缘的样子还有点像茉莉花、石竹花,勾起很多人的想象。这也与食客当时的心情有关,孤独时会想到是一种花,高兴时又想起另外一种花。

吃过稍麦,茶足饭饱,成为许多呼市人一天中美好生活的开启。

稍麦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可以说是大行其道,麦香村、老绥远,各种稍麦的老字号也得到了复兴,专门以经营稍麦的店铺与日剧增,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深长的历史阶段,稍麦曾仅仅是茶馆里的配角。

茶的种植兴盛于我国的南方,而茶的消费却不是南方的专利。呼和浩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茶城,南从武夷山、安化、汉口,北到杀虎口、呼和浩特,从呼和浩特用驼队经恰克图再运到新西伯利亚一直到圣彼得堡,这是一条举世闻名横跨亚欧的万里茶路。呼和浩特有些地名与茶有关,比如南茶坊,至今在延用,印证着这里茶消费与茶贸易的兴盛。

喝茶激发了人的思考,所以喝茶久了便容易饿,正如江西的九江一带喝茶如果泡的庐山云雾茶,当然要配一种小点心——九江茶饼,以至于后来九江茶饼,成为不喝茶也要吃的小吃。呼市的稍麦与茶也类似这种伴生关系。

据传早年呼和浩特地区的稍麦都在茶馆出售,茶客饿了总要补充点吃的。但茶馆是清雅之所,只能备点清蒸面饼,小菜由茶客自带,卷在饼中热一下开吃。时间久了,连饼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面饼的分量计价,于是“捎卖”就这样诞生了。因此,正宗稍麦馆子是按皮的重量计价的,在呼和浩特“二两稍麦憋死汉”,千万不要按饺子的量去点。

“捎卖”即捎带卖,对于稍麦起源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年完成的《绥远通志稿》中有这样的记载:“惟室内所售捎卖一中,则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俗语谓‘附带’为捎,故称捎卖。且归化(呼和浩特)稍麦,自昔驰名远近。外县或外埠亦有仿制以为业者。而风味稍逊矣。”

经由稍麦这一小吃,我们得以洞察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悠久的茶文化。呼市人每每到了外地吃稍麦,会觉得不正宗,那是因为缺了呼和浩特玉泉井的水,缺了川字号带着粗茶梗的砖茶,还有那种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共居一室神侃的民间气息,自然就没有了那种味道。

(图片搜自网上)

铁马西风塞外,北方总体上是粗旷的,但局部也留着它的精致。为什么稍麦这种色香味形均美的美食唯独产于呼和浩特,有人说是一批京城来到归化的八旗子弟有钱有闲,催化了这一小吃。我以为,这与呼和浩特的人文地理也有一定关系。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中部,临着敕勒川,临着著名的黄河古渡口托克托县河口,物产较为丰富。河套地区是雪花面粉的产地,敕勒川的毕克齐镇以产大葱而闻名于世。而历史上的归化城一直是牛羊交易的重镇,有最好的羊肉供应。而山西的老陈醋经过河口的渡口,一撑船篙就过来了。稍麦在呼和浩特的诞生,可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顶峰状态在这里相遇而产生的一种独到的精致。在一定意义上说,稍麦是呼市精神气质的写照,是游牧与农耕文化紧紧握手的象征。

但我们今人往往记住了稍麦,而忘记稍麦与茶的相依之情。茶是高纬度地区的人们冬天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欧洲的贵族们以用中国的磁器,喝中国的茶为荣。就如同今天的中国人以买瑞士的名表,喝法国的红酒为荣一样,饮中国茶成为一种发烧级的流行。美好总是跟随着美好。著名作家邓九刚说:“万里茶道是中国人向世界传播茶文化最好的证明,茶文化是中国人向世界伸出的橄榄枝。”是啊,东西互动,南北交融,跟随着中国的橄榄枝——茶叶这种美妙物产而延伸出了稍麦这一美食。

再说说醋,内蒙古有位美食家说,吃羊肉吃的就是羊肉的膻味,正所谓无膻不吃。老山西人吃醋就是吃其酸劲儿,呼市作为移民城市,祖籍山西人居多,公园里,街角上,往往能听到二人台的演唱,听到那唱腔我就想到醋,这醋是大约是跟着二人台来到内蒙古的。

做稍麦有皮有馅有醋还要有情怀,其选料、皮子的厚薄、蒸的时长,包括出锅后花萼的状态,都非常讲究。劳动无暇浪漫,却往往成就浪漫。胡同深深深几许,据我观察,胡同深处的夫妻店往往能经营出好的稍麦馆,他们人到中年,夫唱妇随,有深度的和谐。男人擀皮,女人拌馅。男人端茶,女人端稍麦。男人去买葱,女人又开始蒸稍麦,勤勤恳恳,日出日落,回环往复。开一家这样的小店,真是一种风景,一种情怀。花朵开后随之带来的是果实的收获,而让稍麦的花萼绽放,可谓是多年劳作积淀在劳动者心中的一种深层结构,他们借助一张稍麦皮而完成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抒情,算作对大地与自然的赞美与歌唱。

茶亦醉人不必酒,稍麦香我何须花。什么是幸福,对于呼和浩特的人来说,就是一大早起来,品一口砖茶后,吃几个稍麦,或者是吃一口稍麦,品一口砖茶。他们借此会回忆起许多朋友的亲情,许多人生难忘的场合。从某种程度上说,吃稍麦,吃的是那种休闲意味,吃得那种人间烟火气。

(图片搜自网上)

离开呼市的人,半夜里不能提稍麦,提到稍麦又当时不可得到,就是在馋人,让人无法入睡。伴着茶与醋,打量着稍麦的花萼,是啊,位于祖国北部边疆的呼和浩特,一个开在稍麦花萼上的城市,它总是那么令人向往,让人想念。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gjy/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