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成我是一个80后,光大祖业造福于民是

▲陆志成年出生于长泾镇陆家界,年南通大学本科毕业医院,随父亲陆锦章坐诊至今。医院皮肤科进修,医院风湿科进修。年“陆氏风湿病疗法”成为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陆氏风湿病疗法”成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氏风科第七代传承人

陆氏风科,传承百年经久不衰

蒙博:陆医生您好,欢迎做客《非常道》。

陆志成:谢谢。

蒙博:我知道您是陆氏风科的第七代传人了,据我所知咱们陆氏风科以前是在长泾的陆家界,那后来怎么在祝塘开枝散叶、生根发芽了呢?

陆志成:这个要讲的话可能还是得从我爷爷手中讲起了。当时上海有个比较有名望的人,想请我太公去上海坐诊,后来我太公年纪比较大,就把我爷爷推荐过去了,在上海坐了四五年的门诊。后来因为我们国家的政策,不能再私人开设诊所了,医院待了一段时间又调医院,再后来又调医院。那时应该是在七十年代中期,医院开设了中医风湿科,我们祖医院工作了。

蒙博:那么您看咱们陆氏风科,尤其在江浙沪这一带名气特别大,而且还被收录到无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在咱们病人当中口碑也是非常不错的,那么咱们陆氏风科有哪些独家的秘笈或者在治疗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陆志成:我们主要祖传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还有一种对某些病的治疗用药的方法,或者一些疑难杂症可能会有独到的见解。

蒙博: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两个例子。比如说运用我们陆氏风科独到的治法,把我们疑难杂症这块的病人治疗好的?

陆志成:去年上半年的时候,有一个病人,他是我们马镇的一个老先生,七十多岁了。他有过中风病史,口齿都不太清楚,活动也不太方便,但突然那一两个月他发病了,左侧脸部非常疼痛,触摸都不行,很痛苦。你说他没有病吧,他痛得非常厉害,而且人非常焦躁。其实这个病人也排除了那些西医的三叉神经痛、面瘫的可能都排除了,就是查不出来什么原因来。当时我父亲也在那边,我们讨论了一下,考虑就简单的四个字“肝阳上亢”。后来我们就针对这个病症用药,下次复诊的时候,老爷子非常好。

我还有个病人是云亭的,他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他当时也吃过好多西药,但是他的西药并不是说有效没效的问题,他吃到西药的话关节会很痛很肿,可能这也比较少见吧。他医院,后来他也是过来找我要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建议他西药先停一下,就用纯中药治疗,一个疗程下来,他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好转。而且西药的话,他也不用再服用了。感觉中药的话这点有独到之处。还有骨关节的病人也比较多,他们会到各地去求医,有的做过手术,有的服过很多药,关节肿胀还是得不到理想的控制,包括打针什么都不行,但是我给他们用中药调理,到后期的话,他们这些症状基本上都能消失。

▲陆氏风科发源于江阴市长泾镇陆家界下村,至今已有余年历史。陆氏风科的创始人陆汝祖也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中医,求医者门庭若市。在他的基础上,陆氏风科经过陆敬楚、陆顺安、陆焕若等前后几代人的努力,慢慢在江、浙、沪一带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到了第五代传人陆健元,也就是陆志成爷爷,医院创立了风湿科。治疗上讲究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的陆氏风科,尤其以用药见长。根据风寒湿三者的不同症状选方药,以驱邪通络、活血调气为基本法则,并以化痰、行淤、搜风等方法为辅,用药大胆,温经定痛,在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改善微循环的同时,对久治不愈的各类顽固性风湿病疗效显著。与此同时,陆氏风科经过百年的探索,在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痛、中风后遗症以及皮肤病等治疗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

▲上海患者送来的锦旗

外地患者:我们是安徽来的,之前就有老乡来看好的,现在自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所以就过来看了。看了四五次了,已经好多了,他会告诉你很多注意事项,觉得服务态度什么都好。

本地患者:觉得自己好像总是不太好,这样子以后,我也是在别的地方听见别人说,就在这个祝塘专看这个骨刺、腰椎病、腰间盘突出,疗效蛮好的,我就来了。我以前就是坐也坐不动,浑身还没力,这个手里就是连抓虾的力气也没有,走路都要歪着走。找他看了以后,现在一趟比一趟有好转症状。

陆氏疗法,独家秘笈七代相传

▲陆氏风科相传七代,经过不断总结和临床实践,从大量的医案中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多篇治病用药心得还被选录在了江阴《老中医医案选编》一书。陆志成就是在沿袭祖辈的诊断方法、用药要点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他时而中西并重,双管齐下;时而点面结合,取长补短。事实证明,只要运用得当,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各类疾病的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见效更快疗效更好。陆志成的名字也随着一个个的成功案例而被患者们所熟悉和传扬。

▲陆志成祖父部分医案入选《老中医医案选编》

▲陆志成祖父陆健元医案

▲陆氏风科传承至今的部分医案

陆志成:这些都是我们祖辈、父辈他们对治病的一种心得,记载下来传承给后代,让我们后人可以翻阅、查找以前的疑难病症。

蒙博:而且我看相对来说,保存的还是比较完整的。你看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你现在是不是也经常翻阅这上面的内容?

陆志成:我经常会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有些疑难杂症的话我会去找一下,分析一下他们独到的想法,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蒙博:这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你爷爷父亲他们开始记这些东西的?

陆志成:其实从我爷爷之前他们就有记载了,我家里还有这方面的书,这个主要是我爷爷和我父亲记载的东西。

蒙博:那么到了您这儿,您会不会也会做一些相应的记录或者总结概括?

陆志成:我家里也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每天都在总结的。上面也会写一些我的见解,特别是有些效果不好的病人或者效果奇好的病人我都会记载,做个医案。方便我以后和下一代翻阅,也是我们把自己的经验通过纸笔把它传承下去,包括上面我用药的心得,我也会在下面备注好。

大胆用药,表里兼顾独树一帜

▲陆氏风科的用药也有独到之处

蒙博:这里面一般都常用到哪些药?

陆志成:像我们的柴胡、徐长庆这一类的都会有,也有一些特殊的药,像这种山楂、陈皮助消化的。有些病人肚子经常腹胀、食欲不好,用一些会比较好。我们针对夹杂病症会用一点,也有一些特殊的比如像细辛之类的,它可能用量会比较小,一般1到3克。细辛因为有一些小的毒性,我们会特别的加工。比如先煮,用点甘草去它的毒性,这样的话就比较安全。而且药典上也有规定,一般都是1到3克之间,这个我们要明确掌握它的副作用。

蒙博:就是说您在给病人诊病的同时,还要再想到他的体质适合什么样的中药,各方面药理药性都要配合好?

陆志成:包括刚刚讲的还有夹杂的病症,都要考虑。看他们的血压、血糖,总不能吃了我的药血压升得很高,血糖很高,那这个不是治病了。

蒙博:所以说各种平衡都要掌握好?

陆志成:对的,要掌握一个平衡。

蒙博:那要求你就要博学多才,懂得比较多了。

陆志成:不光是中医的,西医的也得懂。不然病人过来,像类风湿病人,医院医院去看病,会用西药治疗。他们拿过来很多激素类的、免疫抑制剂的,或者有的人,包括他们在注射生物制剂。那过来了你也要懂啊,你要怎么帮他们把药减量或者增量,这类都要调整好。来慢慢地用中药之类的代替掉,要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如果激素类的话,减得太快,他们可能会反弹得很厉害。这个你要得懂,不然的话病人问你怎么调理你不会调,那也麻烦。

蒙博:对,不仅要懂中药的药理,中西医这一块都要懂一些。

▲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院校,在外人看来,陆志成从医顺风顺水,然而陆志成却说,只有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人才会真正明白“为医者”的责任,以及“学医难”这三个字背后的深意。

▲农村长大的陆志成

▲陆志成在南通大学医学院学习

使命召唤,光环下生压力中来

蒙博:那么当时您走上学医的道路,是因为自己喜欢学医还是说受到父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才走上这条道路的?

陆志成:可能在没上学之前,医院来看着父亲治病。因为当时我爷爷,医院,他基本不回家的。可能那时候还不太懂,感觉治病蛮好玩的。看父亲在那边开方,开一下方拿那么多的草药过来,过段时间可能病人就好了感觉很神奇,那时对我有一定的影响。

蒙博:那么小时候看到他们在给病人治病,主要是平时的望闻问切,包括我们所说的开方子。那当时有没有给您一些耳濡目染的熏陶呢?

陆志成:会吧。比如平时在农村的时候,父亲就会说这个菊花吃了我们眼睛会亮的。这个合欢树,当时我们叫乌绒树。这个皮熬了汤喝我们能睡觉。还有我们说的车前子,以前农村,我们地上都很多的,这个喝了能利尿。这些东西都是耳濡目染,当时可能感觉到很神奇吧。

蒙博:当时父亲带你玩耍的时候,就给您讲一些药性或者说一些症状,当时其实就有意无意传递给您这些信息了?

陆志成:当时小时候可能也觉得似懂非懂,听听感觉蛮好玩的。但对后来的话的确会有影响。

蒙博:上了大学以后,做了临床这个行业,回来有没有跟父亲交流一些在学校学习的心得呢?

陆志成:我们会经常交流,可能父亲对中医比较了解,对西医的话可能了解的比较少吧。

蒙博:刚才我们过去拍现场的时候,看到您跟您父亲俩个人同时在坐诊。上阵父子兵,俩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会不会感觉有压力?父亲毕竟不光是您的父亲,还是您的老师。

陆志成:刚开始几年的话,可能压力比较大。病人的话,首先过来肯定是找我父亲看病,可能少部分病人找我治疗的话,我也感觉心里没底。一个是沟通技巧还不娴熟,其次这方面的治疗经验还不丰富。到后来的话可能慢慢就好了,最近几年的话病人基本都比较相信我,而且压力好像也少了很多。

父亲陆锦章:他到今年已经8年了,刚刚开始肯定是不会熟悉,但不过他上进心蛮好的。开始的时候,譬如有些疑难的他不熟悉的病症,他经常要问的。平时在家里经常看看书,以前的,现在的,都经常钻研。他蛮厉害的,钻得很深。譬如说有时我不在这里,他一个人在这里,有时碰到有些疑难的病症,过后他会跟我经常探讨探讨。

蒙博:如果俩个人对这个病情有分歧的时候怎么办呢?

父亲陆锦章:有分歧的时候我们总是要统一。你也发表意见,我也发表意见,这个药是什么作用,他们病情是怎样?哪一个人意见正确就哪一个来。

▲陆志成爷爷陆健元

▲陆志成父亲陆锦章

▲如果说从小的熏陶和父辈的期望,让陆志成义无反顾选择了学医,那么祖辈的经验和院校的学习以及一日千里的现代医学,则让陆志成对陆氏风科有了更多的期待。

蒙博:我听说您以前进修的时候专门进修的就是西医,当时为什么想到去学西医呢?

陆志成:因为我那边的病人,他们过来看中医,前面的话好多人都服过西药,带着很多的西药来,可能有些药我都没见过。所以后来我决定还是要去学一下西医,就来到医院,去学了我们风湿科西医。对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病人用中药的同时,把它与西药进行调配,增量或者减量或者停药,有一个系统的治疗。

蒙博:当时在上海进修了多长时间?

陆志成:进修了半年。

蒙博:这半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陆志成:我的话可能在那边学到的比较多,就觉得中西医结合以后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大城市的话他们已经在中西医结合了,这可能是我们以后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吧。

蒙博:那您现在平时在给病人治病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尝试中西医结合这个方法?

陆志成:有些病人我会尝试中西医结合,像慢性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我会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如果类风湿的话,它可能要拍片、验血,用我们现代的医疗技术治疗更准确、更直观,病人也更能接受。还有脊柱炎的话,也会有相应的检查,医院没法做医院检查。

蒙博:那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后跟咱们以前只用中医这个方法来治疗的效果和时间周期相比,是不是也会有一大进步?

陆志成:一般早期的话,病人感觉见效会比较快,病情的稳定也会有较大的缩短。后期的话,感觉病人恢复的疗效也比较好的,而且总的费用、总的时间,有明显的缩短。

蒙博:其实就是说更加地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陆志成民:是的。其实病人来找你是他对你的一种信任,我们就应该把他们当作朋友,就应仔细的帮他们治好病。减轻他们心理和身体上面的痛苦。其实他们在长时间的生病中间

已经非常煎熬,有的人过来可能非常焦虑,他们感觉我这个病可能治不了了,我一辈子就这么完了。那你在心理上也要给他们一个适当的辅助,跟他们交流。其实有些类风湿之类的疾病是可以治疗的,没有像我们普通老百姓说的那么夸张,不死的癌症怎么样。其实没这么恐怖,你只要早期治疗,用对药,以后还是可能恢复的。

早期治疗,不死癌症并不可怕

▲陆志成门诊坐诊

蒙博:你看我们大家说起风湿病,可能直观的感觉就是关节痛,哪里痛。能不能跟我们简单的讲一讲,它这个成因,还有这个病的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陆志成:以前中医把风湿病叫做痹病、痹痛,后来可能符合时代的发展,中西医专家他们就感觉应该提出要符合我们时代潮流的名字。因为我们风湿病好多常见的原因,都是风湿寒所引起的,所以后面就取了它其中两个主要的原因,风和湿作为这个病的病名。

蒙博:那一般具体临床上的表现都有哪些?

陆志成:我们风湿病一般常见的表现是疼痛、关节的肿胀、肢体的麻木,还有关节屈伸不利,不能弯曲。还有的会发热,像类风湿、痛风这种他们都会有低热,或者轻度的发热。还有一个就是皮下结节,像我们类风湿性的关节炎病人、痛风病人,他们长时间不治疗的话,可能皮下会有小的结节等等。

蒙博:您刚才提到了类风湿病,这个类风湿病跟风湿病它们两个有什么区别呢?

陆志成:风湿病是一个大的概念,好多病都是风湿类的疾病都叫风湿。类风湿的话,我们现在主要指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病,其实类风湿是包含在风湿里面的。类风湿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多的话疼痛是主要的,还有关节肿胀,到后期的话它可能会形成关节的破坏,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都会有影响,甚至可能会有一定的残疾。起不了床,不好走路,丧失劳动力。

蒙博:一般我们说到痛风是喝完酒以后,可能会觉得症状明显,是不是也是属于风湿病的一种?

陆志成:也是风湿病的一种。它可能跟我们现代人的饮食,缺少运动有很大的关系。前20年我父亲手里的话痛风病人并不多,但是近几年的话可能痛风病人就比较多了。可能跟我们的生活条件、饮食结构的紊乱有关系,它形成我们体内的一种叫尿酸,血液中的尿酸很高,导致我们关节局部的炎症。

蒙博:刚才讲到了风湿病、类风湿病,那么您作为一个医生来看,怎么能够给我们观众一些建议,能够很好的预防这些疾病?

陆志成:我觉得应该适当锻炼,但不能过度,适当的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还有一方面的话,饮食上面应该要注意不能暴饮暴食,吃清淡一点。还有一个心态要平和,好多全身免疫性疾病它可能跟我们的心态也有关系。紧张、惊恐、易怒,可能会诱发这些疾病。

蒙博:就是说从生活的细节,饮食、运动其实这些病都是大家平时生活细节,包括生活习惯不好所造成的?

陆志成:对的。

▲医院大专家的中西医结合,到自己多年的坐诊实践,陆志成始终坚信1+12的中西医结合是未来方向,也一直都在实践中总结医案积累经验。由于陆氏风科的百年传承以及它独特有效的诊疗理念与方法,年和年,陆氏风科先后被收录进江阴市、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大祖业,造福群众体现价值

▲陆氏风科被收入进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志成:我们刚开始申报的是江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在年的时候。申报成功以后到年,我们就开始申报无锡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8月份的话他们也就通过了。

蒙博:刚才你讲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那么也是从您这辈开始才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是吗?

陆志成:对的。我当时是这么想的,加上西医的治疗会不会1+12呢?后来我慢慢地尝试

尝试下来,效果还是比较可以的。当时我就决定走这条路,以后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因为父亲祖辈这么多年中医的话有个定型了,如果要再突破的话,可能会比较困难。因为西医中医本身就是我们一家子,没有你好我好的,我觉得只要它好的我就拿过来用。病人只要获得满意效果就是我们医生该做的。

蒙博:那当时您决定尝试这个中西医结合的时候,有没有跟父亲跟祖父他们一起商量?

陆志成:当时跟父亲商量过。他可能觉得这个不太可行,因为他的思维的话认为中医是最好的吧。我院校毕业的话,感觉西医有它的长处,像急性的病那肯定是需要西医治疗的,慢性病的话,中医有一定的优势,长期应用的一个副作用可能会小很多。当时我也翻阅了好多的文献,他们好多专家其实都用中西结合这种治疗方法的,并不是我独创的。人家好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现在也有好多中西医的专家,所以我坚信这条路是可以的。

蒙博:您看您刚才讲到了爷爷、父亲都是名医世家,在这样一个家庭成长起来,可能自己耳濡目染,立志以后要做个名医,但是真正当了一名医生以后您自己又有一个什么样的体会和不一样感受呢?

陆志成:我觉得名医是人家对你的一种评价,你真正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我们医生该做的。如果你把病人的病都治好了,你自然而然就成名医了。这可能就是个虚名吧,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追求这一方面。前面几代人的创业的确不容易,我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可能会相对轻松一点。但是还得刻苦钻研。

蒙博:您又是一个医生,又是咱们陆氏风科的第七代传人,那您是怎么看待自己家传的这套医学绝学呢?

陆志成:我们家传的这份祖业,它也是一门治病的医术,用它造福周边群众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

蒙博:那么咱们这个陆氏风科,它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方向?

陆志成:我们保持现有病种的基础上,缩短病人的病程,降低他们的费用,让他们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主要是在慢性疾病上面,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上等有所突破。还有一个的话,我可能会考虑它的面更广一点。像我们风湿病中,有很多免疫类疾病。干燥综合征、雷诺氏综合征、白塞病这些少见的疑难病症,我们也要有所突破,造福群众。

▲编导感言:80后的陆志成,既有着百年传承的荣耀与父辈光环下的接班压力,也有着光大门楣的使命以及医者父母心的牵挂和责任,他言辞谦虚审慎,思想前瞻敏锐,行动果敢坚毅。在这位行动派的努力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陆氏风科的名气会越来越响,陆氏风科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更多精彩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gjy/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