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前对降钙素原(PCT)及白介素6(IL-6)两项感染/炎症血清学指标的检测被列入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10大目标,并被重点考核。
年2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以下简称《目标》),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年度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也是国家首次以目标的形式,提出了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的年度“规划”。
年度提出的10项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主要涵盖心脑血管和肿瘤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医院获得性事件等医疗管理领域、以及静脉输液率等问题比较突出的诊疗行为领域等3个方面。具体改进目标其中第四个目标,明确指出“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这是由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年版)》提出的,如今是继续强调,要求进一步落实。
什么是降钙素原?降钙素原(PCT)是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脓毒血症病人的血清中检测到的蛋白,随着对PCT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PCT的生化特征、临床应用等作一简要的综述。
降钙素原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一、适用范围降钙素原检测试剂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或血浆样本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浓度。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本原理对降钙素原进行定量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如酶免疫法、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等,不适用于免疫层析法。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号),降钙素原测定试剂管理类别为Ⅱ类,分类编码为。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一)综述资料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方面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年第44号)相关要求。下面着重介绍与降钙素原检测试剂预期用途有关的临床背景情况。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的激素原,由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12.8kD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也是一种内源性非类固醇类抗炎物质,非感染情况下由甲状腺产生。发生全身性感染时,很多器官的不同类型细胞在受到促炎症反应刺激后分泌降钙素原,特别是受到细菌感染时,其代谢很少或几乎不依赖肾脏功能,肾功能衰竭患者其清除率并不受影响,同时PCT代谢也不受类固醇激素影响。早在年,就有研究发现机体发生严重感染时其PCT水平越高,感染越重,预后越差,首次论证了PCT水平与脓毒症危重程度的关系。在临床诊断中,脓毒症患者的降钙素原浓度升高较早,便于医生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文献报道,机体在全身性感染情况下血清中的PCT在2—4小时内就开始升高,8—24小时达到高峰,持续数天或数周,当大于一定数值时要考虑患者有可能发展成重度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危险。另外降钙素原是一种能特异性区分细菌感染和其他原因导致的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物,病毒感染、变态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和移植排斥不会引起降钙素原的显著升高,而局部的细菌感染能够导致降钙素原浓度中度升高。在某些情况下(新生儿、多发性损伤、烧伤、大型手术、延长或严重的心源性休克),降钙素原的升高可能与感染无关,通常很快回到正常值。目前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源于BRAHMSPCT的cut-off值:PCT浓度0.5ng/mL表示无或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可能为局部炎症或局部感染;PCT浓度在0.5ng/mL—2.0ng/mL时表示中度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存在感染;PCT浓度在2ng/mL—10ng/mL很可能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具有高度器官功能障碍风险;PCT浓度≥10ng/mL时表示几乎均为严重细菌性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常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具有高度死亡风险。ROC曲线研究发现,其曲线下面积PCT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CT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优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因此,PCT是一种用于严重细菌感染及脓毒血症、败血症等疾病辅助诊断的理想指标,对于系统性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败血症等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二)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如需提供)主要原材料(例如抗原、抗体及其他主要原料)的生物学来源、选择筛选、制备、鉴定(如有,提供配对抗体所识别表位或区段的鉴定,一般可将PCT分为N端、CT和KATA三个分片段;若配对抗体识别的是同一区段请进一步提供PCT降解产物的干扰研究资料)、质量标准及试验验证等详细研究资料。(三)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1.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可以流程图方式表示,并简要说明主要生产工艺的确定依据,如各组分制备的工艺、试剂的配方及工艺关键参数的确定等。企业应采用经过验证,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工艺。2.反应体系主要包括:样本采集及处理、样本要求,确定反应校准品、样本和试剂的用量、缓冲液、浓度、时间、温度、波长等条件的确认资料及试验数据,校准方法、质控方法等。体系中样本及试剂的加样方式及添加量确定:应考虑样本加样方式、加样量以及试剂添加顺序、添加量对产品检测结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样本及试剂的添加方式和添加量。如样本需采取稀释或其他必要的方法进行处理后方可用于最终检测,还应对可用于样本稀释的基质或处理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确定样本稀释基质或处理方法。确定反应所需其他试剂用量(标准品、标记物、底物等)的研究资料。固相载体、信号放大系统、酶作用底物等的介绍及研究资料。3.不同适用机型的反应条件如果有差异应分别阐述。(四)分析性能评估资料申请人应当提交对试剂(盒)进行的所有性能验证的研究资料,对于每项分析性能的评价都应包括具体的研究项目、试验设计、研究方法、可接受标准、试验数据、统计方法(如有)、研究结论等详细资料。性能评估时应将试剂和所选用的校准品、质控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评估整个系统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有关分析性能验证的背景信息也应在申报资料中有所体现,包括试验地点、适用仪器、试剂规格和批号、所选用的校准品和质控品、临床样本来源等。对于本试剂(盒),建议着重对以下分析性能进行研究:1.检出限检出限是指检测方法可检测出的最低被测量浓度,也称检测低限或最小检出浓度。申请人可参考国际或国内有关体外诊断产品性能评估的文件确定检出限和空白限相关信息。空白限:测定20份空白样本,计算空白均值和标准差,以空白均值加1.倍标准差报告方法的空白限。检出限:企业可预先设定一个浓度作为检出限,配制5份浓度近似检出限的低值样本进行检测,每份样本检测5次,对检测结果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当低于申请人提供的空白限数值的检测结果数量小于或等于3个时,即可认为申请人预先设定检出限符合要求,如不符合,申请人需调整预设的检出限浓度,直至符合该条件。检出限注意事项:空白样本应不含被测物,但其基质应与待测定常规样本相同。如空白样本难以得到,可采用5%牛血清或人血清白蛋白溶液,或根据测定项目选用相应基质的样本,但应注意将基质效应减至最小。2.准确度对测量准确度的评价依次包括:与国家标准品(和/或国际标准品)的相对偏差、回收试验、方法学比对等方法,申请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法的一项或几项进行研究。2.1与国家(国际)标准品的相对偏差如果研究项目有相应国家(国际)标准品,则使用国家(国际)标准品进行验证,重点观察对相应标准品检测结果的偏差情况。2.2回收试验用于评估定量检测方法准确测定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具有溯源性的企业校准品配制的标准溶液)的能力,结果用回收率表示。通常对样本进行3—5次回收试验,取平均值即平均回收率。回收试验注意事项:2.2.1标准溶液体积与人源样本体积比应不会产生基质的变化,并且保证在加样过程中的取样准确度;
2.2.2保证总浓度在方法分析测量范围内,尽量使加入标准液后样本中的被测物浓度接近医学决定水平;
2.2.3为保证得到不同浓度的回收样本,标准物的浓度应该足够高;
2.2.4为减少基质效应,尽量采用与临床待测样本接近的基质,如血清(或其他体液成分)。
2.3方法学比对
采用参考方法或国内/国际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已上市同类试剂作为比对方法,与拟申报试剂同时检测一批临床样品(至少40例样本),从测定结果间的差异了解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间的偏倚。如偏倚(医学决定水平处)在企业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说明两检测系统对病人标本测定结果基本相符,对同一份临床样本的医学解释,拟申报试剂与对比方法相比不会产生显著差异结果。
在实施方法学比对前,应分别对拟申报试剂和比对试剂进行初步评估,只有在确认两者都分别符合各自相关的质量标准后方可进行方法学比对。方法学比对时应注意质量控制、样本类型、浓度分布范围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
方法学比对注意事项:2.3.1样本贮存时间及条件由被测组分的稳定性而定,尽可能避免使用贮存的样品;
2.3.2样品应来自于患者,并且此患者的疾病对于被测组成的影响应明确,尽量不使用含有干扰此方法的组分或条件;
2.3.3分析浓度尽可能在报告的浓度范围内均匀分布;
2.3.4商品质控物或者校准物可能存在基质效应,应避免使用。
3.线性建立试剂线性范围所用的样本基质应与临床试验样本相似,但不可采用含有对测定方法具有明确干扰作用物质的样本。理想的样本为分析物浓度接近预期测定上限的混合人血清(或其他人源样本),且应充分考虑多倍稀释对样本基质的影响。建立一种定量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时,需在预期测定范围内选择7—11个浓度水平。例如,将预期测定范围加宽至%,在此范围内选择更多的浓度水平,然后依据实验结果逐渐减少数据点直至表现出线性关系,可发现最宽的线性范围。验证线性范围时可选择5—7个浓度水平。所选用的浓度水平应可覆盖整个预期测定范围并包括与临床有关的重要评价浓度,如最小测定浓度或线性范围的最低限、不同的医学决定水平、最大测定浓度或线性范围的高限等。4.精密度测量精密度的评估应包括2个浓度水平的样本,两个浓度都应在试剂(盒)的测量范围内,建议采用人源样本或与人源样本基质接近的样本进行试验。当2个浓度的精密度有显著差异时,建议增加为三个浓度。所选样本浓度应至少有一个浓度在医学决定水平左右。
测量精密度的评估一般包括重复性、批间差的评价。
4.1重复性:选择浓度为(0.5±0.1)ng/mL和(10±1)ng/mL的样品,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10%。4.2批间差:用3个批号的试剂(盒)分别测试(0.5±0.1)ng/mL和(10±1)ng/mL的样品,重复测定10次,计算30次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15%。5.分析特异性5.1交叉反应:易产生交叉反应的其他抗原、抗体等的验证情况,应考虑验证与人钙抑肽(Humankatacalcin)、人降钙素(Humancalcitonin)、人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Humanα-CGRP)和人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Humanβ-CGRP)的交叉反应情况。
5.2干扰物质:样本中常见干扰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如甘油三酯、胆红素、血红蛋白、类风湿因子、嗜异性抗体等干扰因子的研究。干扰物浓度的分布应覆盖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可能出现的物质浓度。方法为对模拟添加干扰物的样本分别进行验证,样本量选择应体现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说明样本的制备方法及干扰试验的评价标准,确定可接受的干扰物质极限浓度,结果应量化表示,待评价降钙素原样本浓度应至少包含临近医学决定水平。
药物干扰的研究可根据需要由申请人选择是否进行或选择何种药物及其浓度进行。
5.3抗凝剂:如果试剂(盒)适用样本类型包括血浆样本,应采用各种适用抗凝剂抗凝的血浆样本分别与血清样本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方法为对比线性范围内的同一病人的血清和血浆样本,应包含医学决定水平以及低值浓度样本的检测以验证申报试剂对于血清和血浆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6.可报告范围(如有):可报告范围包括可报告低限与可报告高限。低值样本即将待测样本进行稀释,产生接近于方法线性范围低限浓度水平的样本,一般为5个浓度水平,浓度水平间隔应小于线性范围低限的10%,重复测定10次,选取CV值等于或小于可接受界值的最低浓度水平作为可报告范围低限。高值样本即选取含被测物的高值样本进行稀释,使其接近于线性范围的上1/3区域内,并记录稀释倍数。至少选用三个高浓度样本,稀释倍数应为方法性能标明的最大稀释倍数、并适当增加或减小稀释比例,重复测定3次,试验过程应明确稀释液类型,注意基质效应影响,必要时应提供基质效应研究有关的资料。选取还原浓度与理论浓度的偏差(%)等于或小于方法标示CV值时的最大稀释倍数为方法推荐的最大稀释倍数,方法线性范围的上限与最大稀释倍数的乘积为该方法可报告范围的高限。7.HOOK效应目前,降钙素原检测试剂大多采用一步夹心法的原理检测样本,考虑到方法学的缺陷,有必要对钩状(HOOK)效应进行考虑。建议采用高浓度的降钙素原抗原参考品进行梯度稀释后由低浓度至高浓度开始检测,每个梯度的抗原稀释液重复3—5次,将响应值随浓度升高反而变小时的浓度作为出现钩状效应时降钙素原抗原的最低浓度,建议产品说明书上明示出现钩状效应时降钙素原抗原的最低浓度,或浓度达到ng/mL时未发生钩状效应(临床极少数严重感染患者血浆PCT水平超过ng/mL)。8.其他需注意问题对于适用多个机型的产品,应提供产品说明书项中所列的所有型号仪器的性能评估资料。
如有多个包装规格,需要对不同包装规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或验证,如不同包装规格产品间存在性能差异,需要提交采用每个包装规格产品进行分析性能评估的资料。如不同包装规格之间不存在性能差异,需要提交包装规格之间不存在性能差异的详细说明,具体说明不同包装规格之间的差别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什么是白介素6?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简写IL-6)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在临床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如调节多种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免疫应答等,参与多种临床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细菌感染、新生儿败血症、呼吸系统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炎、心血管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急性和慢性炎症疾病[1]。图1IL-6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成员[1]如果人体受到炎症刺激,即由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分泌IL-6,继而介导肝脏的急性期反应,促进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等急性时相蛋白的生成。因此IL-6是炎症发生时最早升高的标志物[2]。图2内毒素刺激后体内各种炎症标志物的动力学变化[2]因此如果检测出体内IL-6浓度7pg/mL,表明可能存在炎症或其他感染,若pg/mL,则很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脓毒症)[3]。图3IL-6诊断炎症及感染性疾病的临界值[3]白介素6的临床意义1、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滥用或过度使用会对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抗生素滥用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致细菌耐药问题恶化。图4摘自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网站[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年4月13日发布的国卫办医函〔〕号中的文件《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和《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明确规定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检测指标应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2、监控术后感染、更敏感的早期识别指标外科手术后,患者面临多项感染风险,并发症和死亡风险急剧上升。因此监测患者状态,及时诊断术后感染对于术后监护至关重要。有文献表明,IL-6和CRP检测术后患者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而PCT在诊断术后非脓毒症SIRS效果不佳[4]。图5患者术前、术后CRP、IL-6、PCT血清浓度(有/无SIRS)(POD1:术后第一天,POD2:术后第二天,POD3:术后第三天)[4]3、早期预警脓毒症,危重患者早期识别脓毒症是由菌血症或其他感染引发的严重全身反应。脓毒症起病急,进展迅速,病死率已经超过心肌梗死,成为ICU病房内非心脏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ICU发热患者早期评估脓毒症风险可以有效预测脓毒症。有文献报道,IL-6而非PCT或CRP可能是发热患者死亡的早期预测指标(图6),需要加强监护并在早期开始进行适当治疗[5]。图6通过IL-6、PCT、CRP的浓度评估初始发热患者生存的ROC曲线[5]4、辅助诊断新生儿脓毒症新生儿脓毒症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家长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早期确诊及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对降低患儿病死率及改善患儿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新生儿IL-6有生理性升高现象,正常值浓度范围18-26pg/mL,且在出生后数年逐渐下降[7]。IL-6诊断脓毒症cut-off值设为pg/ml时,如图7所示,其特异性高达94%[8]。图7当特异性保持约95%时,各标志物预测早发性新生儿脓毒症的cut-off值[8]5、动态观察感染/脓毒症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IL-6水平可辅助判断脓毒症的严重程度,且与患者的预后和器官功能障碍有关。图8左图显示血浆IL-6水平与SIRS和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右图比较了存活和死亡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中IL-6的水平。IL-6是预测入院时感染患者败血症相关死亡率的最优参数,IL-6高于pg/mL表明预后不佳[9]。图8不同严重程度SIRS和脓毒症患者血浆中IL-6的水平;存活与死亡的脓毒症患者血浆IL-6水平比较[9]6、避免PCT漏诊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等局灶性细菌感染,减少漏诊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重要的儿童杀手,包括IL-6在内的细胞因子的过量表达可能与病程的严重性有关。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脓毒症和感染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广泛,对用于治疗全身性感染的抗菌药物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然而一些局灶性细菌感染,如细菌性肺炎中血清PCT不一定都升高,约50%的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CT0.05ng/mL,因此血清PCT正常或轻度升高不能排除社区获得性肺炎,PCT无法给社区获得性肺炎提供早期诊断。IL-6是诊断儿童CAP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无论严重程度如何分级,重度肺炎患儿的IL-6水平明显高于非重度肺炎患儿[10]。图9IL-6诊断重症肺炎ROC曲线下面积与CRP、白细胞、血小板的比较[10]7、鉴别革兰氏阴阳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快速鉴定细菌的革兰氏阴阳性分类,对于合理选择抗生素至关重要。和血常规、CRP等指标相比,IL-6鉴别革兰氏阴阳菌的能力最强[11]。图10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感染者的WBC,CRP和IL-6水平(GP:革兰氏阳性菌;GN:革兰氏阴性菌)[11]研究表明,革兰氏阴性菌血流感染组的IL-6升高水平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血流感染组,而CRP和PCT在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图11对照组、革兰阳性及阴性菌血流感染组的CRP、PCT和IL-6检测结果[12]文章中作者提出临床联检建议,若血流感染患者血液中CRP、PCT和IL-6均明显升高,则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可能性大,若CRP和PCT升高,而IL-6升高不明显,则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能性大[12]。8、慢性炎症与IL-6密切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潜隐缓慢逐渐发生,更严重的是持续存在的IL-6会带来许多并发症,损伤全身各种器官[13](图12),且一旦发病常常是不可逆的,造成病人生活品质的降低和家庭的负担。图12IL-6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损伤和关节外表现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13]阻断IL-6与IL-6受体(sIL-6R)的相互作用为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托珠单抗(tocilizumab)是一种生物制剂抗风湿药物(biologicalDMARDS),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少年型关节炎和强制性脊柱炎患者的血液和关节内多余的IL-6,帮助减轻发炎、减少症状以及降低关节损伤。年发布的《在类风湿关节炎及其他炎性疾病中白细胞介素-6受体抑制剂阻断白细胞介素-6用的专家共识》推荐类风湿患者使用托珠单抗提高生活质量[14]。图13摘自共识[14]白介素6的临床意义受到专家认可年发表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中提出多个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判断价值:炎症反应中IL-6的升高早于其他细胞因子及CRP和PCT,可用来辅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IL-6可用于评价感染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持续高浓度IL-6提示预后不良;动态观察IL-6水平也有助于了解感染性疾病的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15]。图14摘自《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15]国赛生物IL-6+PCT联合检测解决方案临床常用炎症标记物以诊断和监测炎症状况,包括传统炎症指标外周血白细胞(WBC)总数及分类、红细胞沉降率(ESR)、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内毒素水平等,近年来临床广泛使用的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等。炎症指标的种类越来越多,临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经常同时检测多个炎症标志物,那么对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究竟联合检测比单一检测更胜一筹,还是过度检测?不同炎症指标的差异表1不同炎症指标的差异
传统炎症指标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例如不同微生物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以升高、降低甚至缺乏;正常值范围过宽等。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任何组织损伤和感染的急性期均可升高,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梗死、急性创伤或手术、烧伤、免疫复合物沉淀等可使CRP升高。CRP峰值高低与组织损伤的破坏程度有关,仅在感染的急性期与感染有较好的相关性。IL-6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处于中心地位。炎症反应发生后,IL-6率先生成,产生后诱导产生CRP和PCT生成。如在发生感染、内外伤、外科手术、应激反应、脑死亡、肿瘤产生以及其他情况的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会快速产生。PCT是诊断细菌感染特异性指标,其准确性优于传统标志物,并且能反应感染的严重程度;同时PCT评估监测抗生素应用,能够减少抗生素用量,且不影响预后。SAA是各急性时相蛋白中反应较为敏锐的一个。在炎症防御、免疫应答和脂质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可以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随访。组合检测价值IL-6、CRP的组合检测可对早期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提供有力的数据。特别在小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的细菌和病毒感染鉴别方面有着比单项做更大的意义。SAA联合CRP检测在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可对病毒和细菌感染进行早期识别。PCT联合IL-6检测可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辅助诊断,避免单一指标对感染类别判断的误差,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另外,当两种标志物联合诊断疾病时,如果二者皆升高为阳性,则特异性提高,而敏感性降低;如果二者之一升高为阳性,则敏感性提高,特异性降低。小结:《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指出,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多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判断价值。
[1]NakaT,NishimotoN,KishimotoT.TheparadigmofIL-6:frombasicsciencetomedicine[J].ArthritisResearchTherapy,,4(S3):S.
[2]ReinhartK,MeisnerM,BrunkhorstFM.Markersforsepsisdiagnosis:whatisuseful?[J].Criticalcareclinics,,22(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