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马黎通讯员郭楠
6月30日,一大早就下了一场暴雨,但钱报记者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刷屏了:
6月30日,良渚博物院重新开放后,迎来第一个周末,也是“博物馆周”的最后一天。良博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一天的进院人数达到了人次……
而这一整天,记者就在大屋顶和良博院之间奔跑,被三个活动“淹没”了——首届良渚文博创意市集、首届良渚文博创意论坛,以及晚上刚刚结束的良渚文创设计专项赛颁奖礼。
我们先来看看最新发生的吧——“源流·良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专项赛”颁奖典礼暨“博物馆周”闭幕式,晚上7点在良渚博物院举行。
从去年开始,钱江晚报作为主办媒体,全程记录了首个全球征集良渚文化logo和文创产品诞生过程的活动,回顾请看——
如何给良渚文化做设计?这里有个头脑风暴
良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开启,报名戳进来
这块玉有很多“文创”,但年从未被超越
今晚,获奖者都来了,上台讲述了设计灵感和来源——
有关他们的作品和内容,请戳这条——良渚文创大赛,谁获奖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现场对获奖logo做了评价,也提了一些小建议——
我参加了初评,我对这些作品很有印象,总体上来看,他们都各有长处和自己的想法,包括第一个小伙子设计的城墙logo,包括“渚上”,以及最后一个简化的神像。
作为良渚古城、良渚文化,它要承载的东西很多,良渚作为一个文明特征非常显著的早期国家形态,我们在归纳文明特征中至少有七点:土筑、水利、玉器、手工业、聚落、刻画符号(原始文字)等等,最重要的,肯定是良渚古城和庞大水利系统。
而在这中间,我们又要照顾地缘性,还要照顾良渚独特文明,所以这个logo相当困难,无论怎么困难,我们都可以把最重要的元素抽出来。
尽管每个人从各个角度都进行了尝试,但我有一些建议。比如良渚人在当时就有自己的logo,最大的就是神像,自始自终,贯穿始终,地域拓展到整个环太湖流域,成为统一的信仰。但是当时的logo上没有体现那么多其他的因素,没有告诉你水坝——如果告诉我们了,考古学家就不用绕那么大一个圈子,到了新世纪才确认良渚居然有这么大一个水坝,这个logo上也没有告诉我们,良渚有一座这么伟大的城市。所以我们现代人再设计logo的时候,是不是要把这7个特征都表现出来?logo当然需要视觉冲击,方便辨识,但良渚logo跟我们企业logo是有区别的。还有一点,尽管良渚文明已经过去了年,但我们设计的logo也要经得起年前,良渚王国统治者的认可。
而这个晚上,出现了一个小高潮,让人感动的环节,来自三位年轻人:一位90后,两位80后,他们都是良渚博物院的员工,共同为他们所爱的这片土地创作了一首“良渚文化版”《南山南》——
作词:良渚博物院讲解员王祺程
演唱:良渚博物院资料采编部周苏
摄影:良渚博物院文保部业务员贾昌杰
王祺程,就是这几天在博物院内出镜率很高的讲解员小哥哥。
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他初中时听的周杰伦的歌《爱在西元前》。
“第一句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但最吸引我的是后两句:‘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我一次发现原来可以用现代歌词把一次博物馆之旅,描述得这么美。我就在想,能不能有机会把我们的古代文明,用这样的方式唱出来。年,我接触了良渚文化之后,就一直想做这件事,年,马頔《南山南》各大高校版出来后,我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创作了这首良渚文化版的《南山南》。我特别感谢严文明先生的《良渚颂》给了我很大的灵感,我就在严先生的作品之上,做了一些修改。因为我当时考虑到,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良渚文化特别久远,我就在改编的过程中用了很多拟人化的比喻,希望能拉近年轻人和古代文化的距离。还有一点,我觉得良渚的国王和王后,在年前的社会中,更多的是人的一面,而不是神的一面,人有喜怒哀乐,也有属于自己的爱恨情仇,所以我就非常大胆地对他们的情感生活做了一些演绎,就有了这样一首歌。”
我们静静地在歌词中,体会这些年轻人对于良渚文化的爱——
你在太湖的波光里,灿烂辉煌。
我在良渚古城上,举目仰望。
曾经莫角山上建殿宇,瑶山祭天地。
沧海桑田,仿佛那一场梦。
它已不再有威风八面的样子,
只剩那芦苇飘摇的荒芜。
它不愿再追逐浮夸的名利,
因为放不下骄傲深埋在心底。
双手开辟沃野石犁耕作稻田,
精致木石黑陶与红漆。
丝绸象牙美玉无人能及,
极盛耀眼走向衰落时。
沉迷于它的梦,再见!
山洪吓不退他们坚强的心灵,
修建龙形的塘山坝盘踞着。
残垣的黄土墙依然站立着,
寒风吹过没有开口说话。
你在古上顶摆酒设宴,漆觚漆盘。
我在反山看到权力,玉琮玉璧。
那些精巧细腻的梳背,埋葬了谁的华丽。
白玉带扣,又是谁的潇洒。
你在黑夜里点亮瑶山,谁的呐喊。
我在汇观寻觅信仰,神的舞姿。
这些贵胄墓葬有秩序,首领巫师有男有女
我想知道,那些年她是谁?
有谁知道,她又是谁的谁?
未可知,君须知,
羽冠披金甲;
良渚里,古国存,
征战慑华宇;
未可知,君须知,
凤凰涅槃飞;
良渚里,古国亡,
精神融华夏!
良渚不能忘!
摄影和音频版,可以戳链接收听南山南-良渚版
除了歌,今晚还有舞。
这是一只专门为良渚文化打造的舞蹈,“舞态良渚”雅集Ⅲ。
由舞态良渚的发起者——杭州师范大学教师梅娇寅和编舞罗月冰带来。
“在以前,巫、舞是不分家的,舞蹈和祭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想用祭祀的元素,舞蹈的状态,表达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罗月冰介绍说。
前几天,梅老师的舞蹈团队在良渚博物院表演了舞态良渚雅集II,请看记者的采访:小孩大人一起跳,“舞态良渚”庆祝良渚博物院开馆
这个晚上,钱报记者发现,无论是良渚博物院,还是省考古所的小伙伴们,都不约而同穿上了同一件T恤,上面刻着的,不是良渚神像,而是双龙纹线图,其实这个纹样,来自一个残的双鼻壶腹部,这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姑娘朱雪菲画的,并参与了良渚文创的设计。
关于良渚文创设计,就在白天,首届良渚文博创意论坛“渚见未来”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举行。8位文博界大咖,积聚杭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先生
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馆商店与餐饮服务总经理何春寰女士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先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方向明先生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先生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助理、研究员周旸女士
北京浩天安理律师事务所主任、一级律师朱加宁先生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文化产业局副局长郭青岭女士
首先,王仁湘先生做了《天目炯炯:良渚艺术的灵魂》主题演讲,ppt字体非常可爱,信息量也很大,我们来划重点吧——
“天目是想讲良渚玉器艺术的灵魂所在,为什么有这样的名称,还有些不一样的说法,有的说釉色像天眼,还有说是日本人从天目山禅院带走的瓷器。”
以瓷开题,但并不说瓷,因为有这个名字。
不是天目山产的,从天目山带出来的。离天目山并不远,但我没去过,山上有湖,像日月一样,所以比做天眼,这就是天目的来源,汉代叫浮玉山。
神像主要看眼睛,神的眼睛很值得注意,一对大眼睛。这么繁复的只有三到四厘米长宽,半个手掌那么大,这么细,微雕出这么细的图案。
同时雕刻了五个面,都是相同的,放大看,这种纹饰,叫“阴加阳”,两条线衬托中间的线,像一个线团。
这是玉鉞的一个零件,还有非常细致的旋纹,漩涡纹,涡纹,无限组成的一个圆,中间有那么几个,像一个运动场,有他的象征意义,这个颜色是我加的,能比较明确的看出来,阴加阳,两条阴线加中间的阳线。
这个有多精密呢,整个屏幕的大小,实际上只有一个厘米的大小,一个厘米的大小能放20个线条左右,一个毫米之内有三四条,四条左右的阴线。打个比方,我们看自己手指头的螺纹,指印,相当于良渚人在指纹中再加一条线。
结构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旋纹,有单旋也有双旋,这是一张示意图,阴加阳的结构,这是双旋,两条旋臂,一上一下。
良渚的眼睛,良渚神面上的眼睛,是旋目,是天目,那这些人是怎样知道宇宙是旋动的呢?现在我们知道有银河系,太阳系,漩涡星系,但史前人是看不到的,他们顶多看到的是水涡,或者旋风,太阳是旋,地球是旋的,汉代的文献中就记载了,天左旋,地右动,所以,是不是良渚时期就已经知道了?
这些是观察不到的,但可以想象到。比如看这张图,连太阳的光芒都拐弯了,说明太阳旋转的很快。
前两天在临平,我参加了十九位金顶奖设计师的良渚时装秀,虽然时装中更多的只是良渚符号的粘贴,但上了这么高端的时装秀场,不容易了。但是,现场展示的服装里,黑色比较多,我觉得有一点问题——
接下来,作为台北故宫“朕知道了”胶带纸的幕后推手——何春寰女士,说了很多干货,比如博物馆的餐厅,应该什么样子?
餐厅的餐垫有中英文说明,以及和《富春山居图》的图像相结合的设计,筷子上也刻有“富春居”的字样。
《富春山居图》的图像抱枕,靠枕,桌旗,摆放在餐厅里,餐厅的墙上也挂着《富春山居图》的仿制品。
乾隆皇帝是非常喜欢盖章的,我们把《快雪时晴帖》上的图章和字做成衍生品——
连上厕所,也要让你感受快雪时晴帖……
餐厅里专门辟出了一块区域,摆放衍生品,结账的柜台也是文创商品的展售台——
随后,8位嘉宾做了一场关于文创的对谈。
方向明认为,不一定要拘泥于古人在想什么,做文创就是要把当时的主要元素或者重要元素,创造到新的载体上。“原来是个载体,原来可能刻在玉器或陶器上,还有色彩,原来可能在玉器上是玉色,木器上是黑色,到了现在时过境迁,发生了变化,我们怎么去运用?”
他从考古人的角度,提出了做文创的几个标准:设计方或者买它的人,大体上知道它的含义;从其他载体上突然用到新的载体上,过度是否和谐;产品质量一定要好,包括本子和挂件,如果质量不好,就变成一次性用品了。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助理周暘提出了一个问题:博物馆当今在文创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四个字:知识生产。
“如何把正确的知识传到下游,交给设计师,美化现代人的生活很重要。”她想到有一次参加一场关于中国风的活动,看到一位女士穿了一件高定的衣服,丝绸做的,很精美,但看起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她晚上回到家才想起来,她的衣服上的纹样是寿材的样式,这个设计师犯了致命的错误。“这样的纹样,不能怪设计师,他没有天职去了解这些纹饰含义的区分。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博物馆要不遗余力把自己生产的知识传播出去。不着痕迹,尽得风流,没有违和感,浑然天成,这就是文创的最高境界。”
最后,欣赏一下文创市集的买买买。
今天,数十种全新设计的良渚主题文创产品面向公众首次亮相,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14家博物馆机构,联袂上演加强版“国家宝藏”,为公众展售创意设计产品,更有60余家文创品牌到场助阵。上图感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