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榜样伍德芬传承蜡染技艺培育美丽事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387123.html

5月10日,记者驱车来到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大抵拱村,见到年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美的锦光蜡染厂负责人伍德芬时,她正在指导当地村民织布、刺绣、蜡染。在“哐哐哐”的织机声和巧手的绘画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现在我们的产品很受市场欢迎,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有一定影响,但是我们挺过来了,现在陆续接到外地订单,加上经常有前来学习的学生,我们的游学培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来学习,吃住在厂里的人越来越多了。”伍德芬高兴地告诉记者。

伍德芬是一名普通的布依妇女,一个布依族手工技艺的传承者。她从5岁开始学习蜡染、刺绣、织布等布依族手工艺技艺。年,伍德芬拒绝中央美术学院提供的高薪工作邀请,决心回到家乡,把蜡染事业传承下去。她说:“民族的东西要让它传承和发扬,就要有甘愿坐冷板凳的心态,面对商品经济太多的诱惑,要有断舍离,才能将这份民族文化的坚守继承和发扬下去。”

年7月,伍德芬创办了镇宁自治县美的锦光蜡染厂,注册资金10万元。蜡染厂主要生产蜡染、刺绣、织锦服饰、鞋帽、床上用品、沙发抱枕、桌布窗帘等生活用品。企业以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价值核心,将民族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为了动员妇女们“重操旧业”,伍德芬逐户登门拜访,把棉线、画布分配到各家各户,动员鼓励妇女坐回织布机,拿起小蜡刀和绣花针。工具不齐全的她就帮助配齐全,不会技术的手把手教授。

在省市、县、乡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美的锦光蜡染厂门庭若市,来学习、参观、找工作的人络绎不绝,年起镇宁妇联等单位组织的“锦绣计划”培训每年在伍德芬的工厂开展,伍德芬除主讲外,她还邀请到贵州民族大学等学院的老师前来授课、指导。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从事这门民族手工艺。从年至现在,她培训了余人次,她的工厂从起初的2台织布机,发展到现在的50台。

到伍德芬工厂工作的妇女大多属于经济困难户,多为本乡的蜡染、刺绣、织锦巧手妇女,常年在工厂里就业的妇女70余人,还有许多是分散在邻村的妇女,妇女们的月收入从元至元不等。

“我们在工厂做工,不用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除了有稳定收入外,这份工作也是我们喜爱的事业。”在美的锦光蜡染厂干了多年的伍常妹、王芳芹说。“我的厂虽然不大,一年下来要支付60多万元的工资,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妇女稳岗就业,这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份贡献吧。”让妇女的指尖技艺成功转化为“指尖经济”是伍德芬的心愿。

在传承非遗这项工作上,伍德芬孜孜不倦,除原生态工艺品,在织布上她还创新编织了多种工艺,她的图案,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受到各种消费人群和国内外设计师的青睐。她曾在省内外举办的手工艺技艺比赛中获奖,在英国布艺展上她制作的蜡染作品受到专家点赞。

伍德芬还与上海归了公司、上海布景服饰公司、深圳艺之卉等企业合作,她把安顺、镇宁、关岭、六枝范围内的蜡染、土布、刺绣等原生态的产品推往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北京等市场。年,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卉基金为伍德芬等6名民族传统手工艺人提供首批帮扶资金7.5万元,并就产品创意研究作指导,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提供了支持。从而实现了“设计带动产业、产业带动匠心、匠心带动扶贫”,为安顺妇女民族特色手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常常有人问伍德芬,你这样累为了什么?伍德芬说:“坚守是对事业的热爱,对家乡的贡献,让更多家乡妇女就业,也是让这项技艺发扬光大。”目前,她通过“非遗再设计”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更多妇女钱包鼓起来。

来源:安顺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我们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xgjy/11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