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在榕江,苗乡侗寨群众祖祖辈辈利用板蓝根枝叶发酵制成天然蓝色染料,把织布染色制成衣服。近年来榕江县大力鼓励、引导、发展“蓝染”这一“非遗”产业,通过文化创意,各种“蓝染”产品走向市场受到青睐,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在位于榕江县易地移民搬迁点卧龙小区的月亮故乡千匠百艺扶贫车间,绣娘们正在赶制订单,有的在缝纫小手包,有的在为手机包穿挂件,有的在衣服上绣制十二肖图,有的在做手工花,在染房一副精美的蓝染挂画作品正出染池。车间里不论年长或年轻的绣娘她们个个手工娴熟、工作轻松自在。
“我们做这个是手工花,布拿来染,染成花,我们就拿双面胶粘两层,这也做了蛮多了,这个扶贫车间没嫌我们老我们就来,没累,爱回家早就早,没规定的,按计件的,搞得多就多得,(一个月)也拿到一千四五。”搬迁群众吴达告诉记者。
据了解,月亮故乡千匠百艺扶贫车间开发的蓝染文创设计有多种,蓝染手工花,是今年车间主打的一个产品,目前已开发出山茶花、玉兰花等30多个品种。
“这是蓝染手工花,是今年我们主打的一个产品,我们计划开发种到种,目前成熟的已经有30多种,因为蓝染手工花是我们发现唯一不可以被机器所替代的产品,从而必须用到我们的绣娘,用到手工,这样就能够解决更多的就业,这样一朵蓝染手工花也是来自每一个绣娘的手,这朵花我们叫它永不凋谢的花。”月亮故乡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杨小平介绍说。
在扶贫车间陈列的全部都是经过文创后制作的蓝染产品,有衣服、手机壳、围巾、腰枕、抱枕、手账本、灯饰、蓝染布艺花、空间展示等产品。随着人们消费结构逐渐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这些具有特殊民族文化底蕴的蓝染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受到市场青睐,车间也带动余名妇女就业。
“我是一个村寨的手艺人,一个月有三千,在外面打工可能工资会很高,但不能带孩子,但在这里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上班,陪小孩读书,得到这个工资已经很满足了。在8年前,我在想,我们祖宗留下来这些纹样、技艺,如果有人认真地去打造,一定受市场的欢迎,今天终于看到了实现了,真的很高兴,就因为看到苗族的工艺走向世界、走向市场。”榕江县非遗传承人杨再荣说。
“去年的订单是多万,今年3月份开工,6月份我们销售是多万,主要是深圳、广州、杭州、北京等这些地区。今年我们把主要精力投在产品的研发和还有基础建设上,弥补在现在扶贫车间在产能、设备上的不足。”杨小平说。
月亮故乡“千匠百艺”扶贫车间是一家以手工艺复兴和非遗设计扶贫为责任的社会性企业,企业以文创活化非遗,以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带动了苗乡侗寨妈妈手艺人就业增收。
榕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何晓敏杨懿杨再明
编辑吴倩
编审杨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