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话类风湿性关节炎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疾病,黔东南州苗族同胞将其称为“蒙冲静”。该地区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东部,为古时苗疆之地。该地群山环抱,山水秀色,雨量充沛。山多则风多,山高则生寒,水多则湿重,这种环境使“蒙冲静”成为该地区好发病。苗族世居此地,在与“蒙冲静”的世代抗争中,积累了大量的诊治经验。由于苗族少用文字,这些经验便由苗族医师代代口传下来,如种子般,播撒于苗疆大地,为老百姓解除病痛。

苗医大师熊文美向我院院长郭伟伟传授苗药学知识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医药高度重视,我院民族医药专家与各地苗医学同道合作,涉山水、入密林、踏绝迹,历经数十载,收集了大量的苗医一手资料,经过长期整理加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苗医药学。“蒙冲静”作为苗医常治的一类病种,诊治过程中极能体现苗医药学特色。在我院临床推动学科发展下,本科应运而生,经过十年磨砺,形成了富有特色和口碑的风湿病专科。“蒙冲静”作为本科优势病种,运用苗医学理论指导,在诊疗该病过程中沉淀不少经验,做如下分享:

一.苗医识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归于苗医风类疾病,苗医风类疾病是指表现出疼痛、痉挛、肿胀、眩晕的相关疾病,贵州西部及湖南花垣称为“三十六风”,湖南凤凰苗医总结为“十二风症”,而广西地区则“苗家七十二风”之说。苗医素有“无毒不生病”之说,其中“四大毒”——冷毒、热毒、风毒、湿毒最具代表,而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因“四大毒”侵入人体后,引起苗医解剖理论“九架组”中身架(即身体躯干各种元件,包括气、血、筋、肉、皮、毛、骨)的病变,尤其是“四大筋脉”和“六大关节”的损伤。身架结构的受损使得人体能量逸出,引起相应部位表现出疼痛、肿胀、发热等病变。

二.苗医诊风湿

苗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查手段很具特色,尤其表现在“物诊”、“按诊”等方法上。物诊主要是通过药物来进行的诊断法,按男左女右习惯,在患者脚心处敷上探病药,以引起患者肢体中气行游走或脚发痒等,根据表现部位来诊断属于何种类别的风湿类疾病。按诊则是通过按虎口对应关节部位的穴位来诊断,如果患者相应穴位有明显胀痛感,并迅速收缩手,提示患者对应腿脚部位多有风湿类疾患。

外国友人到我科参观学习

三.苗医辨风湿

在苗医“两纲五经”理论指导下,苗医主要通过“冷”、“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辨别,并分为了“冷风湿”和“热风湿”两大类。冷风湿以肌肉、关节冷痛为主表现,天气变冷时症状再发或加重,同时关节以肿胀为主,发热发红不明显。而热风湿则表现为肌肉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部位皮肤发热发红。通过这种提纲携领的辨识,遵循“热病用冷药,冷病用热药”原则,确立了苗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法度。

以上是苗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我们做了一次简要的介绍。下回我们将介绍苗医防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色。

科室全家福

引用文献:

[1]钟林,郭伟伟,龙冬艳等.苗医对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思想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1-12.

[2]杜江,张景梅.苗医基础[M].中国古籍出版社,.

[3]田兴秀,关祥祖.苗族医药学[M].云南民族出版社,.

科室指导专家(一)——郭伟伟院长

郭伟伟,女,主任医师,院长。第四届“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著名中医、苗医专家。师从国医大师刘尚毅和苗医大师熊文美,从事临床三十余年,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皮肤科、肿瘤科、风湿科相关疾病,尤其对骨髓炎、结核、不孕、不育、银屑病、咳嗽、胃脘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亲们!记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xgjy/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