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送系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递送系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西北药学杂志年3月第36卷第2期

作者

尤镜淋,张保霖,廖天添,张菲玥,叶威良空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剂学教研室

摘要

目的介绍纳米递送系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RA的发病机制、传统药物治疗RA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型纳米递药系统在RA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纳米递送系统在RA治疗中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结果常见的纳米递送系统有白蛋白纳米粒、聚合物胶束、聚合物药物偶联物(PDCs)、聚合物纳米粒、脂质体、脂质聚合物纳米粒等,这些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靶向能力,可减少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增加药物的循环半衰期;降低肾脏或巨噬细胞等对药物的清除作用,最终增强疗效。结论靶向多靶细胞的“多靶组合”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它能通过多种药物协同作用阻断RA发病机制中的多种途径,能显著优化RA治疗并抑制疾病进展。

关键词

递送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主动靶向;脂质体_正文_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RA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原因,临床上治疗主要以控制病情发展为主,无根治性药物,很多患者因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此外,RA后期可累及全身器官,如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胸膜炎、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等,严重缩短了部分RA患者的寿命[2]。因此,针对RA的发病机制,构建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

RA的发病机制

1.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RA具有遗传易感性,在直系亲属中,RA的患病率为2%~4%,在普通人群中小于1%[3]。对双胞胎模型的研究是RA遗传易感性的最直接证据,同卵双胞胎共同发生RA的概率是异卵双胞胎的3~6倍[4],表明RA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此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亦与RA的遗传易感性相关。RA的遗传易感性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这决定了其与激活免疫反应较为密切的基因相关。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基因和非HLA编码基因。2014年日本学者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RA的风险基因位点达到100个以上[5]。该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易感性在RA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2环境因素在RA的发病过程中,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饮酒、吸烟、肥胖和体质量等因素都与RA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吸烟与RA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可以明显增加易感性人群RA的发病风险。此外研究还证实,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HLA-DRB1)基因和吸烟共同作用可改变黏膜蛋白瓜氨酸化的数量和质量,其中抗瓜氨酸合成蛋白(ACPA)与RA的发病密切相关[6]。1.3感染因素研究表明,感染也极易引发RA。早在20世纪初,研究人员就在RA患者的血液及关节液内检测出支原体,证实感染因子与RA的相关性[7]。大量研究显示,很多病原微生物可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或加重RA的发病以及病情进展。支原体、病毒、衣原体、细菌等侵入人体后,可与滑膜组织中炎性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通过释放炎症介质、产生血管活性物质等多种途径参与和影响细胞迁移及凋亡[8]。1.4免疫异常研究表明,对于RA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是RA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9]。RA患者的外周血及滑膜组织中均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滑膜成纤维细胞等,这些细胞通过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形成一个复杂的炎症网络,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对RA的发病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当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激发炎性因子的分泌,发挥独立抗原刺激的作用[10]。除1型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外,17型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对RA的发生也有着促进作用。Th17通过自身特异性表达白细胞介素-17A(IL-17A)与白细胞介素17F(IL-17F),并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从而促进了滑膜炎的进一步恶化[11]。此外,T细胞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细胞作用,激活树突细胞、巨噬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FLS)等炎症细胞,进一步加剧滑膜的病变[12]。B淋巴细胞对RA的发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产生抗体外,B细胞还可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进而激活T细胞,促进T细胞浸润组织[13]。巨噬细胞大量存在于RA患者的滑膜组织和滑膜液中,可募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能够吞没受损伤的组织,在多种急慢性炎症疾病和关节破坏中发挥作用。在RA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可通过活化胞外信号刺激RA滑膜组织,造成滑膜组织的异常增殖与破坏[14],巨噬细胞大量分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此外,巨噬细胞还可产生大量趋化因子,对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产生趋化作用,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5]。在RA滑膜组织中,FLS表面可检测到多种Toll样受体(TLR)亚型的表达,这些受体与热休克蛋白等配体结合后可诱导趋化因子、炎症因子产生,激活免疫反应[16]。同时,在炎症因子的刺激下,FLS可以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二类分子(MHCⅡ),使淋巴细胞向滑膜组织富集,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17]。此外,FLS还可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如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IL-17A、IL-1和炎性趋化因子CC族趋化因子2(CCL-2)等,广泛参与炎性细胞的募集与激活,并对细胞功能进行广泛调控[18]。另外,RA患者滑膜组织中含有大量黏附分子。黏附分子可以促使FLS与软骨的黏附,并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增强了FLS的侵袭转移能力,加速了软骨和骨破坏[19]。除了过度活化增殖外,FLS的另一个特点是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FLS首先迁移到软骨表面,分泌蛋白水解酶,侵蚀软骨,继而激活破骨细胞,造成骨质破坏。利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FLS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在RA软骨和骨质破坏中起着关键作用[20]。研究表明,FLS的异常活化、增殖与侵袭是导致RA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内容由凡默谷小编查阅文献选取,排版与编辑为原创。如转载,请尊重劳动成果,注明来源于凡默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xgjy/8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