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全身铺灸
第二天:全身铺灸
第三天:全身铺灸
第四天:中脘、足三里、环跳、阳陵泉
第五天:铺灸肝经、胆经、督脉
第六天:风市、申脉、肩髃、曲池
第七天:铺灸督脉、膀胱经、肺经
第八天:风池、悬钟、身柱、腰阳关
第九天:铺灸脾经、胃经、任脉
第十天:委中、照海、哑门、列缺
注:有关节疼痛,先疼痛地方铺灸,然后在经络铺灸。每次关节疼痛部位铺灸25分钟,一次选择4-6个部位,一天1-2次。四肢关节炎较重者,艾灸时加肾俞、太溪、大杼、飞扬、胆俞、阳辅等穴位灸。
点击文字-艾艾贴穴位查询
第一天:中脘、足三里、神阙
第二天:环跳、阳陵泉、肾俞
第三天:风市、申脉、神阙
第四天:肩髃、曲池、命门
第五天:风池、悬钟、神阙
第六天:身柱、腰阳关、三阴交
第七天:肾俞、太溪、神阙
第八天:大杼、飞扬、命门
第九天:胆俞、阳辅、神阙
注:患处可贴敷4-6处,每天不重复即可。
点击文字-艾艾贴穴位查询
什么是三伏灸呢?
我们知道,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加上雨水偏多,大自然就会变得“湿热”。而这个时候自然界的阳气会向下,向地面慢慢地聚集,将我们体内的邪气压迫住无法排除,导致我们体内五脏亏虚,伏邪很容易潜藏在我们体内,对身体造成伤害。
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一方面是因为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另一方面是因为此时人体内阳气外放,而寒湿病邪则在体内潜伏,等到寒凉的秋冬季才会重见天日,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和寒凉相关的病症,一到秋冬就复发甚至加重,而到夏天就缓解了。
三伏灸就是在三伏天做艾灸,由于是在“三伏天”这个特殊的时期进行,所以称为“三伏灸”。
↑点击上方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