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类乌齐县按照“发展产业增就业、推动创业带就业、加强培训促就业”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技能为重点,以贫困农牧民转移就业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能人带动、创业带动、企业代包、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为抓手,三抓三促,努力推进就业脱贫工作。
抓摸底,促培训对象精准。依托乡镇工作平台,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进一步完善富余劳动力基础数据,同时,结合精准扶贫“5+N”脱贫措施详细制定了名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就业培训计划,对数据进行动态管理,确保对象精准、就业培训项目精准。
抓创新,促培训结果有效。一是一线式培训。由以往的集中式办班转变为一线教学(即:到各类企业、建设工地、种养殖基地、协会组织等生产一线中实地开展培训),突出培训的实效性。二是前瞻式培训。结合我县地处交通要道,物流、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各建筑项目建设用工需求较大这一实际,县、乡联动开展了“军旅式+民兵预备役集中军训”“军旅式+驾驶技能”培训共计余人,并建立用工信息库。三是定岗式培训。按照项目建设用工需求,整合力量,开展挖掘机、装载机、建筑施工等培训,同时积极为培训合格人员提供绿色通道,介绍到各建筑工地及农牧民施工队进行劳务输出。四是节日式培训。在春节、藏历新年、仲确节等期间,瞄准群众喜好、需求这一商机,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藏式面点制作、厨师、串珠制作等培训,同时引导群众融入市场,联合商务部门开辟对外销售平台。五是代包式培训。根据县藏家牦牛肉厂实际用工需求,我们给予企业一定补贴,开展了“军旅式+企业代包式”牦牛肉加工培训,培训后全部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六是上门式培训。根据群众需求,开展送培下乡,切实解决农牧民不愿出远门、培训积极性滞后等问题,在家门口开展培训,培训涉及建筑、厨师、摩托车修理等。七是特色式培训。与民族特色产业挂钩,大力开展各项旅游手工艺产品、民族文化特色产品加工培训,先后组织农牧民开展金银加工、皮具、藏纸藏墨加工、石刻、绘画、民族服装加工等培训,助推产业发展。
抓引导,促就业渠道宽广。一是严格落实各项建设项目使用当地民工达到总用工量的30%的规定,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岗位用工联系制,年初与各建筑施工单位签订用工承诺书,同时积极运用相关政策,制定《类乌齐县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意见》、《类乌齐县开展项目带动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有意愿农牧民输送到就业岗位,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带动当地农牧民群众学技能促就业。两年来,在工程项目中实现就业余人。二是紧密与产业发展结合,由产业项目提供就业岗位,通过技能培训培养农牧民自主创业,并带领周围贫困群众就业,提供就业岗位余个。如:冬孜巷民族服装加工和扎旦民族手工艺唐卡绘画等都成功通过技能培训成为我县热血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热扎卡村奶渣加工合作社、甲桑卡瓦日农牧民合作社、吉多达多合作社以及我县45家农牧民施工队等也主动要求开展技能提培训,并积极提供就业岗位。三是积极鼓励群众自谋职业、成立合作社,深入挖掘乡镇极易开发的就业岗位,通过技能培训,前期扶持,引导创业,目前开办了乡村馒头店、成立了农牧民手工编织协会,集资开办餐馆,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等短、平、快类创业典型,呈现基层就业创业无大小,处处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
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2期,培训人,实现就业人,其中建档立卡户人,实现就业人,人均年增收元以上,其中通过培训创业近30人,辐射带动就业近80人。
来源:类乌齐县脱贫攻坚指挥部
编辑:达瓦卓玛
扶贫政策知识
11.什么是“两个结合”?
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结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