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原则的演变中

图片:兔花匠

年,Hench论证了可的松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显著的临床疗效。他与其他几位科学家因在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方面的卓越工作而共同荣获诺贝尔奖。肾上腺皮质激素,这里是指我们今天通俗地称为激素的药物,也称为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中的氢化可的松,是内源性的(我们人体自己生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糖皮质激素,它发挥直接的药理功能,强效的消炎作用。今天临床上,常见的是可的松和泼尼松(强的松),二者本身没有生物活性,需要在肝脏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氢化可的松或者甲泼尼松龙(也可以称为甲强的松龙),然后发挥治疗效果。

二者的生物转化率很高,而且很迅速。因此,在使用激素治疗的时候,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消炎止痛效果。

糖皮质激素的发现,曾经被认为找到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效药物,因为它能够产生强大而且迅速的抗炎止痛作用,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因此被大量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上。然而,随后而来的却是发现激素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表现,同时临床研究也证明,激素治疗,并不能很好的阻止类风湿关节炎对骨质的破坏,疾病的致畸形进程呈现继续发展。

于是,激素治疗被叫停,激素的使用也被控制。这个时期,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研究发展也比较快,新的药物不断问世,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非甾体抗炎药取代激素,以控制炎症症状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今天,我们也许可以存在一个疑问,激素的被叫停,有没有药企利益的背景呢?

现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风湿病的治疗中不再被视为禁忌。事实上,对许多存在炎症表现的风湿病而言,使用激素类药物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尽管在临床上已经有了40多年的应用,但是关于这类药物在很多方面,诸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和预期风险的评估等,都仍然存在不少争议。近些年的研究结果,越来越支持规范使用激素的治疗价值。

现代西医学的一个重大进展,是免疫学的发展,随着免疫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实质。年,类风湿因子被发现存在于类风湿患者的血清中,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实质,开始慢慢被揭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免疫学迅速发展,关于类风湿的免疫学研究,越来越深入。随着基础医学研究共同进步的,是免疫抑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机理的研究,到了80年代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类风湿关节炎的自身免疫机制紊乱问题,在治疗中开始摸索、并且逐步建立了免疫抑制剂为基础用药的治疗原则。

曾经的经典的金字塔模式:依次选用一线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二线药物(免疫抑制剂),三线药物(激素),使用规则是:首先使用一线药物治疗;一线药物疗效不好,使用二线药物;二线药物疗效不好,再使用三线药物。

这个模式开始被颠覆。医疗实践证明,一线药物仍然不能够阻断类风湿的发展进程,患者依然可以在用药期间出现骨质破坏。免疫抑制剂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和基础用药,免疫抑制剂联合用药、免疫抑制剂联合激素、非甾体抗炎药,成为常规的治疗方案。

人们对免疫抑制剂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免疫抑制剂也被研发出来,免疫抑制剂治疗,成为控制类风湿病程的最有力手段,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出现了质的改变。

最近30年来,免疫学发展进入比免疫细胞学更深入的免疫组分化学、分子生物学,使人们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进入了免疫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药物方面,出现了生物制剂,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原则,也因此而发生新的改变。

美国风湿病学会颁布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指南》,是世界西医学通用的治疗指南,它的数次修订,可以直接反映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原则的改变和进步。年版,采取的是金字塔治疗模式;版,打破了一线二线用药传统,提出发病早期(3个月内)就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把控制类风湿疾病进程和抗炎止痛治疗,同样看待。

早发现、早治疗、预防早期致残,成为准则。这个时期的治疗方案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分为:上台阶方案,从单个或者少数药物、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物使用;下台阶方案,先使用多药物组合或者大剂量组方,迅速控制病情后,逐渐减少用药;平行用药方案。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中药
甲氧沙林溶液可以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gjyzl/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