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总是睡不醒,没精打采;中年人常感颈肩酸痛,头晕眼花;老年人心中憋闷、头脑犯晕,这些都是我们常说的身体“亚健康”状态,快来看看中医专家推荐十大保健穴,爽起来吧!
颈椎不适:肩中俞“肩中俞穴”位于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两寸。
专家介绍:肩背痛、颈椎病的时候,可以常按压这个穴位,可以促进颈部、脑部的血液供给。对于咳嗽、气喘、看不清东西时,也可以按压这个穴位,效果不错。按压的时候,感到酸胀为宜。
肩部不好:肩井“肩井穴”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专家介绍:肩周炎、五十肩、肩颈方面的疾病找“肩井穴”。肩部的问题,就找肩井来按压,必定可以手到病除。除此之外,头部的酸痛、眼睛疲劳、耳鸣、落枕等问题,也可以按压肩井穴来缓解。
感冒:风池“风池穴”位于后颈部,与耳垂齐平后发际的凹陷处。
专家介绍:血压高了,按什么穴位?感冒了,按什么穴位?落枕了,按什么穴位?记不住东西了,按什么穴位?一个穴位,就可以负责这么多问题,它就是风池穴。按压风池穴,可以增加颈部、脑部的血流量,缓解颈部僵硬,增强有关大脑功能的问题,如记忆力等。
上火咽痛:曲池“曲池穴”位于肘部,屈肘最高点。
专家介绍:火锅、馋嘴蛙、一盘盘诱人的食物,结果却是上火发炎,咽喉也疼痛不舒服,该怎么办呢?按按曲池穴,就可以达到清热祛火的目的。这样,对于因热、干导致的便秘,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此外,风池穴也可以降压,但降压效果最好的,其实是曲池穴,如果血压居高不下,除了药物调理外,试试这最管用的曲池穴,看能不能把高高在上的血压降下来。
滋养大脑:百会“百会穴”位于顶中央凹陷处。
专家介绍:要养生,少不了百会穴。想要滋补大脑,不用花钱买什么脑白金、黄金搭档等保健品,自己身上就有个滋补大脑的穴位,就是百会穴。大小便憋不住,很是尴尬,是影响社交的危险分子。如果有这种情况,按压百会穴,也可以进行缓解。
心痛胃痛:内关“内关穴”位于腕臂内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见上图)。
专家支招:因为晕车,很多人害怕旅程,想尽办法,嘴上吃个黄瓜、肚脐上贴上姜片,可有时也不管用。不妨试一试内关穴,对于晕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绞痛发作,身上也有一个救命药,就是内关穴。如果突感心前区和胸骨后剧烈疼痛,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内侧,胸痛有紧闷及压迫感,有窒息感觉等,应停下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用指掐内关穴,起到急救作用后,再及时拨打。
手脚麻木:太冲“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专家支招:太冲穴有个俗名,叫“出气包”,顾名思义,生气的时候,就拿它出出气,按、压、揉,从而达到疏肝解郁,畅通气血的目的,避免生气伤了身。如果按压这个穴位的时候有压痛感,那一定有问题,如果没有感觉,也不妨多按揉,有时麻木、气血不通等也可能导致没有压痛感。适度微痛、循序渐进为宜。
肾虚腰痛:肾腧“肾俞穴”位于后腰与肚脐正对的穴位为命门,命门穴旁开1.5寸就是肾俞穴。
专家介绍:这是补肾抗衰老的好穴位,其实,不仅男性,老人、妇女等也应常按揉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腰酸腰痛,治疗肾虚。
痛经美容:三阴交“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专家介绍:女性想要美容,除了贵重的养颜圣品,不妨求助一下身上的美容穴,三阴交。杨力说,没事按一按,揉一揉,就可以保护女性的子宫,让皮肤从内而外的水嫩,减缓皱纹的发生。如果痛经的话,也可以求助于三阴交,按揉几分钟,疼痛就会缓解,但不痛的时候不要按。孕妇要注意,不要按揉这个穴位。
补阳强身: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胫骨旁开一横指。
专家介绍:滋阴要找三阴交,补阳就要找足三里了。不仅可以补阳补气,还可以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曾有故事流传,一位岁的老人,他的儿子岁,孙子岁,三人一起为一座石桥剪彩。问他们一家怎么都这么长寿,老人说,每月初八都会灸足三里,可见足三里的重要性。虽然这只是故事传说,但也体现出古人对足三里这个穴位的重视程度!
1六味地黄丸:复溜穴此穴滋肾阴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
2逍遥丸:太冲穴、阳陵泉按摩患者肝经的太冲穴和胆经的阳陵泉,和吃中药逍遥丸效果一样,且更为迅捷。
3牛黄清心丸:神门穴、大都穴先按摩心经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如果心中发热烦燥,常用牛黄清心丸,但这药若常吃,“是药三分毒”,不用说也可想而知了。
4补钙药:大都穴脾经大都穴,是补钙要穴。同时,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
5十全大补汤:太溪、复溜而太溪、复溜两穴用按摩法,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
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艾灸。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
6麦味地黄丸:尺泽、复溜按揉肺经的尺泽,加上肾经的复溜,相当于麦味地黄丸。具有润肺、滋阴、去心火、纳气、平喘、止咳嗽等功效。
7通宣理肺散:风门穴按摩膀胱经的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加上肺经的孔最就是通宣理肺散。
8牛黄解毒丸:内庭穴内庭穴,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丸。内庭是去胃火的,它的作用相当于牛黄解毒。
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内庭,所以它是一个去热的穴位。
9补中益气丸:中府、太渊穴肺经有个穴叫中府,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
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气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显效。此外,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就会有补中益气的效果。
10纯阳大药:申脉穴按摩申脉穴,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11参苓白术丸:太渊、商丘穴参苓白术丸,健脾止泻。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
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12大补阴丸:然谷穴有人心烦不寐,老想喝水,还总爱起急,属于阴虚火旺的体质。那么一旦口干舌燥,不妨赶紧揉揉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
13吗叮啉:大陵穴吃完饭不消化,揉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相当于西药吗叮啉,为您增加胃动力。
穴性属土,还有健脾的功效。吃的太多喘不上气来,肚胀,揉公孙穴可促进肠子的蠕动。
14杞菊地黄丸:曲泉穴曲泉穴,是沟通肝肾的要穴。说到功效,按摩曲泉,可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
15二妙丸:曲泉穴曲泉,另一方面它还是去湿的要穴,相当于中药“二妙丸”,可祛除湿热。
16开塞露:商阳穴这个穴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
具体说来,治疗什么类型的便秘呢?它的作用有点像开塞露这种感觉,就是好像大便已经到了肛门这块了,这个穴就管用了。
17消炎大药:照海穴咽喉部痒痛,有时还伴有干咳、干呕的症状,西医上称为“梅核气”。慢性咽炎的人,消炎药物无法进入粘膜深层,吃药无效...空调吹久了,咽喉肿大、发炎、发烧…
这时你可以按摩照海(和天突穴),可以消炎护嗓。每次指尖掐照海穴3~5分钟,天天不拘时候次数。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全国第届新型膏药、液体膏药培训班
通知
各相关单位:为了普及和推广传统膏药、新型膏药、液体膏药的制作技术和治疗技能,同时交流各地医学临床诊疗先进经验。医院主办,山东铎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医院、协办“全国第届新型膏药、液体膏药培训班”将定于年12月25日在广州举办。届时将由本院膏药制作专家授课,欢迎贵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参加。
培训对象及证书
1、凡从事骨科、风湿科、疼痛科、针灸推拿科、康复理疗科、内科、医院、门诊、诊所的临床医生及工作人员均可报名参加。
2、学员结业后由医院颁发结业证
3、报名时请带1寸或2寸彩照2张
培训内容和治疗范围
1、传统黑膏药的制作工艺
2、新型黑膏药的制作工艺
3、松香膏药的制作工艺
4、树脂膏药的制作工艺
5、防水膏药的制作工艺
6、湿敷膏药的制作工艺
7、液体膏药的制作工艺
8、美容涂膜剂的制作工艺
9、乳膏剂的制作工艺
10、油膏剂的制作工艺
11、中药泥灸的制作工艺
12、中药栓剂的制作工艺
13、三伏贴的制作工艺
14、蜂蜜膏药的制作工艺
15、中药蜜丸的制作工艺
16、膏方的制作工艺
17、颈椎膏药和汤剂联合应用
18、腰椎膏药和汤剂联合应用
19、痹症膏药和汤剂联合应用
20、尪痹膏药和汤剂联合应用
21、乳腺增生膏药和汤剂联合应用
22、鼻炎膏药和汤剂联合应用
23、治疗各类型的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四肢麻木、面神经麻痹、痛经、胃疼等。
现场演示各种工艺的制作流程,详细讲解注意事项
备注:赠送多种疾病的膏药配方,凡是参加学习班的学员赠送一台膏药涂覆成型机,用于便捷制作多种膏药,制作的膏药厚薄均匀,外形美观,。日产---贴膏药。
授课宗旨:“以科学为基础、以实用为重点、以疗效为目的、毫无保留、全部公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与操作相结合,确保每位学员学习完成后能够独立制作各种膏药,同时只要学会了这些膏药的制作工艺,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秘方、验方制作出临床需要的多种膏药,在治疗中开辟自己捷径新路。
培训时间和地址班次培训时间学习地点培训费用届年12月4日-12月6日郑州学习费用元,提前报名交定金,优惠元届年12月25日-12月27日广州培训费用
¥元/人,提前报名预交元报名费可以优惠元,现场付费元。(包括培训注册费、培训费、资料费、膏药涂覆成型机一台)
2.未交报名费学员,现场缴费执行元,不可享受优惠政策。
3.培训期间食宿费用自理,提前报名者住宿可有会务组协调安排
现场操作
培训现场
咨询联系方式全国统一报名及翟老师可短信报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