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艾资料
五月艾(Artemisiaindica)来自于菊科,蒿属。别名五月艾,小艾蒿,小野艾,艾叶。Artemis,一女神名。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具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侧根多;叶上面初时被灰白色或淡灰黄色绒毛,后渐稀疏或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
头状花序卵形、长卵形或宽卵形,多数,具短梗及小苞叶,直立,花后斜展或下垂,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而在茎上再组成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开展的圆锥花序。花果期8-10月。
产辽宁、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南部)、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东南部)。
多生于低海拔或中海拔湿润地区的路旁、林缘、坡地及灌丛处,东北也见于森林草原地区。
为亚洲南温带至热带地区的广布种,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尼泊尔、不丹、锡金、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都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北部)。
本种植物变异大,在同一地区不同生境都有变异,如在林缘、树下、阴地等遮阴环境生长的植株通常矮小,叶薄纸质,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卵形,并成二回、大头羽状深裂,中部叶为大头羽状全裂,稀为提琴状羽状深裂,每侧裂片2-3(-4)枚,叶上端裂片有数枚缺齿,下部裂片渐小,通常无裂齿,叶面无毛,背面除叶脉外有蛛丝状薄毛。
而在旷野里生长的植株,其基生叶与下部叶均为二回大头羽状深裂,但茎中部叶却为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变化大,初为长卵形,下垂,以后渐成长圆形,斜生或直立。
含挥发油,成分为按叶油素、苦艾素、倍半萜烯醇、侧柏酮等,还含黄酮甙等。药理报道对多种杆菌及球菌有抑制作用。入药,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清热、解毒、止血、消炎等作用。嫩苗作菜蔬或腌制酱菜。
民族药
很拉艾:茎叶或全草治疗胃寒痛,痛经,月经不调,感冒头痛《桂药编》。
牙艾:功用同瑶族《桂药编》。
叶:理气血,逐寒湿,止血,温经,安胎。用于痛经,崩漏,胎动不安。全草(鸡脚蒿):利膈,开胃,温经。用于慢性咳嗽痰喘,风湿关节痛,止血,(敷洗)疮毒。
开头
文中的五月艾是在贵州毕节遇见的,是小时候印象很深刻的一种植物。小时候奶奶常说“禾麻大哥禾倒我,蒿枝老弟来救我”,这是我们那边的叫法。
转化成白话呢,就是前面有介绍过的蝎子草,会蜇人,被蜇后,火辣辣的疼。这时候把今天写的五月艾揉碎涂抹在被蜇的地方,很快就好啦。
所以小时候对这两个植物总是一正一邪的认识,旁边有蝎子草的时候,走路都避着点,不过看到有五月艾在,就无所畏惧。而且两个都极其广布,在贵州都多得很。
五月艾的蒿属植物,蒿属植物种类超级多,还没有能遇见那个直接叫“艾”的。但今天的五月艾也做家艾用,他们又都是蒿属的。因为五月艾的资料太少,我们就看艾的吧。
艾草
艾草(Artemisiaargyi),又名医草、灸草、香艾、艾蒿、冰台等,属于菊科蒿属,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宿根草本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
艾草以叶入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主要疗法有艾熏、艾灸等。
现代研究表明,艾叶主要含萜类、黄酮类、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粗纤维、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
目前,艾草在药用和保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