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病因之ldquo阳虚寒凝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炎症及进行性关节破坏为特征,并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晚期常常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残疾,丧失劳动力。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慢作用抗风湿药为主,配合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的应用使RA的疗效显著提高,但其长期应用带来的副作用及经济负担让很多患者无法承受。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更具特色。目前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主要以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痰瘀等为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认为脾肾亏虚是RA发病之本,阳虚寒凝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故临床处方用药当重视温阳散邪、活血通络,方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历代医家对痹病的认识

痹的病名首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提出了痹病的病因以风、寒、湿三邪为主,并根据邪气的偏盛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根据病位的不同,可将痹病分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五体痹,痹病经久不愈,内传于脏腑,又可引起肝痹、心痹、脾痹、肺痹和肾痹五脏痹。汉代《金匮要略》有湿痹、历节之名,并创有桂枝附子汤、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等常用的祛风除湿方剂,一直沿用至今。隋代《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云:“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强调本病是由于素体亏虚,复感外邪所致。唐代《千金方》和《外台秘要》首创“白虎病”之名,同时收集了犀角汤、独活寄生汤等方剂治疗该病。宋代《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继承风寒湿痹的同时,又另立热痹一门,在用药上,多善用搜风通络的虫类药。元代李东垣、朱丹溪另立“痛风”一名。李东垣认为“痛风”的病因主要是血虚,而朱丹溪则认为除血虚之外,尚有血热、风、湿、痰、瘀之别。朱丹溪在治疗本病时提倡分上下肢选择用药,对后世医家有较大影响。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除采用祛风、散寒、除湿的常规治法外,提倡行痹应补血,痛痹应补火,着痹应健脾益气。尽管历代医家对痹病的认识及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总结下来不外乎“本虚”与“标实”两端,本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标实有风、寒、湿、热、痰、瘀之别。

2脾肾阳虚为RA发病的根本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而生髓。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津微,化生气血而充养肌肉。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四肢百骸及皮毛筋肉得以充足的营养。脾、肾功能正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保障。脾阳得肾阳温煦,方能健运。肾精得脾运化水谷精微的补充,才能化髓充骨。故脾、肾功能正常,则骨与关节得其滋养,故骨骼坚实,关节灵活,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而人体生命活动为阳气所主,因肾藏真阳,为一身阳气的统帅,脾阳为肾阳的补充。若脾肾阳虚,则全身阳气俱虚,肌表失于温煦固摄,腠理疏松,致风寒湿之邪易侵袭肌肉关节而发痹病,甚者邪气入里伤肾。此外,肾经为寒水之经,同气相求,故而易受寒湿之邪侵袭,阻滞经络关节。而脾脏娇嫩,喜燥恶湿,寒湿侵袭,易伤脾阳,脾阳虚日久必及于肾,最终导致脾肾阳虚。RA早期的临床表现为关节肿痛、晨僵及活动受限,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肾主骨,脾主肌肉,肾精充足、脾气健运,则四肢百骸及皮毛筋肉得以充足的营养,不易发病,或虽发为RA,病情也相对较轻。若脾肾阳虚,肌肉骨骼失于濡养,肢体失于温煦,较易出现关节冷痛、晨僵等,最终可诱发或加重RA病情。因此,RA的发病,无论新久,脾肾阳虚为其病机根本。

3寒凝经脉是RA发病的重要因素

RA以正虚为本,主要为脾肾阳虚,另与寒凝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脉多走行于体表,风、寒、湿等外邪侵犯机体,经脉当先受之,且六淫之邪无形,变化多端,更易渗透于里。正如《金匮要略》所论:“痹者,闭也。……故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壅闭经络,血气不行而病为痹”,“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寒湿凝滞经脉,气血阻滞不通,经脉关节失于温煦及濡养,故RA的病机关键在于经脉阻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六淫邪气当中,寒邪、湿邪最易阻滞经脉。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伤阳气,阳气不足,温煦失司,经脉凝结不通,气血运行

不畅,可见关节疼痛拘急。湿性重着,易阻遏清阳,阳气不能布散外达,气血阻滞,关节肌肉失养,可见关节酸痛重着。寒湿入络致痹,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冷痛、重着、屈伸不利,疼痛遇寒则重,得温痛减。由此可见寒湿凝滞经脉是RA发病的重要因素。

4温阳散寒是RA治疗的关键

本病病机复杂,目前学术界在辨证分型及治疗方面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无论是辨证分型还是处方用药方面,无不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只不过是在立法选方上各有侧重。关于阳虚寒凝痹症,《黄帝内经》中提到:“若积寒留舍于溪谷,阴凝而滞,……皆阳气不足而寒邪得留也”,《扁鹊心书》中所谓:“凡治痹,非温不可”,不难看出本病辨证分型中,以阳虚寒凝型较为多见。因此RA的治疗应重视扶阳固本。临床用药需温补脾肾、益气健脾化湿以扶正,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以祛邪。目前常用温补脾肾的方剂有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多重用附子、干姜、仙灵脾、仙茅、肉苁蓉、菟丝子、杜仲、牛膝、狗脊、鹿角霜、骨碎补等温补脾肾之品。肾藏精,主骨而生髓,肾精充足,则筋骨健强,且温补脾肾方药可延缓骨质破坏,促进骨质修复,改善骨骼肌肌纤维成分,增加肌糖原含量。此外,在扶阳固本的同时,当散寒通络治其标。如《素问·痹论》说:“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寒湿凝滞经脉,气血痹阻不通是本病的重要因素。治疗时当加用散寒除湿、温经通络药物,包括祛风、散寒、除湿之桂枝、威灵仙、羌活、秦艽、苍术、防风等。辛香温通之药穿透力强,既可活血通络,亦能引药直达病所,常用细辛、寻骨风、白芷等。综上,“阳虚寒凝”在RA疾病过程中相互影响,脾肾阳虚导致寒湿凝滞,寒湿凝滞加重脾肾阳虚。RA患者临床表现虽纷繁复杂,但其病机特点和病情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抓住这一特点去审查病情,将对本病的治疗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gjyzz/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