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类风湿
占用诸位同道些时间,喜欢感兴趣的道友请收藏!!!
风湿,类风湿顾名思义!
先说什么叫“风湿”?风湿:
风湿是一个组词,传统医学的说法,是由风邪和湿邪侵袭肌体造成的症状
中医的外邪致病因素主要是六淫,六淫也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在这里主要介绍风、寒、湿。
风!!!
“风为百病之长”与风特性有关善变、善动。不但外邪犯表常以风为先驱,即使是内生五气也多因风而起,因肝为风木之脏,乃五脏之贼,故临床上不但有风寒、风热、风温、风火、风湿、风水、风燥、风痰、风毒等诸多病邪乘“风”作乱,而且还有肺风、肝风、脾风、肾风、脑风、肠风等诸多脏腑因风为患。风病善变不但表现在易与它邪复合为患,而且还易相互转化,变化多端。如阳热素盛的病人外感风寒,极易转为风热,风热进而可以变生风火,风火相煽则易引动肝风而出现高热、抽搐。尽管“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但若“大风苛毒”来势强劲,或与它邪复合为患,其病变范围可涉及周身上下,表里内外。
外风首犯肺卫,因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卫表,临床常以卫表、肌肤、肢体、经络见症为主,实证居多,以风寒、风热为最常见。
内风易上冒、旁走,多以眩晕、震颤、肢体麻木、不遂、痉厥为主,有虚、有实。属虚者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水不涵木,以致虚风内动;属实者为肝阳化风,或热极生风;但虚实每多兼夹,因阳亢与阴虚可以互为因果。外风虽可入里,引动内风;内风也可及表,病及经络,但其病位表里主次有别,治法用药亦有差异。
风性主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动是指动摇不定,比如中风后肢体的颤抖,抽风痫后的身体抽搐,角弓反张。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动,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而行无定处,比如“风痹”就是风邪侵袭人体,你再来个关门打狗,还没彻底打死,就容易出现全身游走性的瞬间痉挛颤动(早期)。数变,指风邪致病发病急、变化快。
风的治疗原则:外风宜祛,内风宜熄。但在外风引动内风时,祛风与熄风两法可以并用
寒!!!寒多阴伏,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外寒”,故病人常有畏寒怕冷,背寒,脘腹冰凉,四肢清冷,喜温喜暖等表现;
寒性凝敛,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常见头、身、胸、腰、脘腹疼痛,且痛处不移,遇冷尤剧;寒主收引,易侵入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伸屈困难;寒邪还可使毛窍收缩,腠理闭塞,从而出现恶寒、无汗、脉紧等症。
寒从外来,肺卫常首当其冲;寒自内生,多因阳虚阴盛所致,尤以命门火衰为主,涉及心脾。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互为影响。
阳虚之人,容易感受外寒;外寒侵入人体,积久不散,又常损伤阳气,导致寒从内生。寒多阴伏通常与现代医学的代谢功能低下、风湿性关节炎及多种疼痛类疾病密切相关。
由于寒邪既可伤阳,又有凝滞、收引之性,而阳气一伤,阴寒更胜,凝滞、收引之势更大。轻则伤于卫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重则直中脏腑,阴盛阳伤,称为中寒,故《医学心悟》说:“天地杀厉之气,莫甚于伤寒”。
若外寒伤人,留而不去,也易从体表而渐入肌肉、筋骨,直至深伏脏腑。若素体阳气不足,一旦感寒,还易形成太少同病、表里俱寒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活中冰箱、冷柜等制冷设备的普遍使用,冰啤、冰镇饮料的大量饮用,也易使寒伏于里,脾阳中伤;即使是炎夏季节,也可因暑热蒸迫,汗出毛孔大开,骤入低温空调房间,外寒乘隙伤人,肺卫之阳易损。或着装露脐祼背,外寒易入任督,伤耗元阳。
特别是目前受“炎”症类疾病的影响,用药偏寒凉者多。甚至遇到感冒的病人,不是解表祛邪为先,动辄应用大剂量“板蓝根”清热解毒药以抗感染为目的,每易造成外邪遏伏,而迁延难愈。对个别体质虚寒的病人,大量的输液治疗也易造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寒湿内伏情况。可见,寒邪伤人在现代途径多端,不可等闲视之。
寒邪的治疗原则,外寒宜散,内寒宜温宜补。
湿!!!湿性缠绵
湿是长夏(夏秋之交)的主气,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使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
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失节,恣食生冷,过食肥甘,纵饮酗酒;或饥饱不节,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 湿无定体,且可随病因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寒化、热化之异。
外感湿邪多兼夹风、寒、火邪而发为风湿、寒湿、湿热、湿温等证,内生湿邪则多表现为痰饮、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病。
湿证表现虽多,然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曰“重”,即湿病之人多有头重身楚,肢节困重难举之症;其二曰“浊”,即湿病患者五脏之液(涕、泪、汗、唾、涎)和排泄物(痰、二便、带下、脓液等)多秽浊不清。 湿为阴邪,黏滞固着,不易速去,所以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湿性重浊,易滞气机。气机受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在下则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混浊。湿性趋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为病,还多见淋浊、带下、脚气、足肿等下部病证。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遏卫表,还是湿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应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湿药。内湿致病重浊腻滞,易壅塞气机,辨证应分虚实、审寒热,注意健脾渗湿、清热利湿、温阳化湿法的灵活运用
湿有两种,一个是自然界的湿邪(外湿),另一个是身体自己产生的湿邪(内湿)。
湿又分两种性质是分为湿热和湿寒两种的。并且两种病因、症状表现等各不相同。所以在祛湿的过程中,需要分辨开来,才能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
湿性重浊:重,指湿气侵袭肌体后表现抬举无力、酸沉怠惰的感觉,如湿留关节则疼痛坠涨,沉重不举。
湿性黏滞:湿为重浊有形之邪,具有黏腻停滞的特点,表现为病程长、反复发作或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的特点。
湿热!即湿与热同时存在,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很常见。
湿寒!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平衡的有机整体,体弱的根本是阴阳失衡。寒体性质是身体内部阴气过剩,导致阴阳失调。具体表现:内脏下垂,对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以至身体对热量吸收减少,身体呈寒性。
“寒”和“湿”是关节最大的“杀手”!
关节是一个腔体,因长期生活习惯性的半关节小幅度运动,寒湿最容易在这个地方停留(藏风纳水),而且不容易赶走。关节处寒湿重,寒性凝滞,气机血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湿性黏滞,胶着难解,缠绵不愈。
如果!!!风(游走性)、寒、湿(寒热)都有了的情况下,身体代谢不出去,就会产生於痹(类似风湿不固定游走疼痛的症状),《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为最早论述。
早期和中期以寒湿型居多,晚期则以阳虚型多见。中晚期舌象反映有伤阴、化热、成瘀、痰积等现象,故不可一概取温经散寒、燥湿通络的方法,而应注意阴阳偏衰,气血亏损对本病的影响。
风湿有定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骨病……等
类风湿:类似风湿症状,没固定的疼痛区域,会交替出现,左右对称,本人认为这是少阳病的特点。少阳病寒热往来,现在类风湿左右对称,应该确切无疑就是少阳病。(有时伴随咳嗽)
晨僵!
就是早晨僵硬最明显类风湿症状,这个时间属于厥阴病的时间。因为厥阴病的欲解时是早上1点到早上7点。
思考!!!!!!
任何不适或疾病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是多方面因素的积累叠加,遇到适合的诱因而引发症状。
风为百病之长,感冒为万病之源。或许来源于外界,风寒没彻底清除干净的外感风邪在体内存留,或许是情志不梳的郁结产生的内风,加上饮食、生活活起居、习惯上造成的阳虚,水湿内停的实邪,加上关节处缺乏总行程的发力运动,寒则凝综合起来……
回想哪些有风湿类风湿疾病的朋友,他(她)们早年间是否已经埋下了种子?一旦身体虚衰……
总结一下!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类风湿性关节炎要么是少阳病,要么是厥阴病,要么是少阳厥阴同病。具体请思考……
治疗方法及用药!辨明阴阳、寒热、虚实、经络是否累积脏器(有实症),通过推拿、按跷、针、灸、药、食,无论通过什么方法,减少其中一到几个至病因素,使之达到维持!不发病的“健康”状态。具体请思考……
一般来说,少阳病指的是胆经病,厥阴病指的的是肝经病,阳明病指的是胃经病。
拿这个思路来梳理病情的话,差不多就是肝胆经有
郁热,同时兼有瘀血证。
肝胆经主管半表半里的层面,这个层面不通,当然表里不畅,很容易出现哮喘,因为气不能从表宣散,也不能向里肃降。
忽冷忽热、默默不欲饮食、胁肋疼痛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肝胆病特征,而瘀血会导致经络不通,从而引发痛症。
小柴胡汤是专门治疗少阳证的,也就是胆经病的常用药,它的组方很简单:
小柴胡汤:
柴胡24克、半夏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芩9克、生姜5片、大枣4枚(掰开)水煎服。(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为和解少阳,有舒肝和胃的作用。因此只要是肝胆病,都有用到小柴胡汤的机会。
血府逐瘀汤,它是四逆散和桃红四物汤的合方,功效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不仅仅适用于上焦瘀血证,其实是肝胆之气不舒之人常用的祛瘀血的药。
血府逐瘀汤: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生地9克,川芎4.5克,赤芍6克,怀牛膝9克,桔梗4.5克,柴胡3克,枳壳6克,甘草6克。水煎服。
(仅供参考)
民间野路子总结了那么一点东西,按我理解的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请尝试理解
声明: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立场、态度、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正。不喜勿喷,拜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