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艺术熏陶的孩子更自律更专注

李从悠 https://m.sohu.com/a/503326930_121028782

29年前,一个8岁的小女孩在图画本上画了一个桃子,老师给她打了分。小女孩高兴地拿着画去给爸爸妈妈看,她的爸爸妈妈非常高兴,认为她有绘画天赋。于是,小女孩的妈妈带着她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国画人物肖像书(因为没有人指导,父母也不懂,只能小女孩自己挑);而爸爸给她买了一大盒马利牌油画颜料和两个大夹子,并他在沙发背后的墙上钉了两颗钉子,拉上一根塑料绳,把小女孩的画夹在上面,每逢有人来看到小女孩的画,夸奖一番,小女孩的爸爸心里就跟吃了蜜一样甜。

小女孩既不会用油画颜料,也不会画国画人物肖像。她用水去调油画颜料,结果画得一塌糊涂,但是妈妈给她买的书,她却经常经常翻看,用铅笔在纸上画着拙劣的肖像。即便如此,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因此而斥责小女孩。

在小女孩的央求下,妈妈给她报了两期暑假美术培训班,一期学素描,一期学国画。从小学到高中,学校里举办的各种绘画比赛,她几乎一期不落地参加了,每次不是拿一等奖就是二等奖。

我的作品

画画就成为了小女孩的业余爱好,这项爱好陪伴她度过了青春叛逆期、心情低落期和抑郁期。每当她将要走偏的时候,是画画把她拉回了正途。

这个小女孩,就是我。

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发现,孩子其实都喜欢画画,家长如何引导就成了关键。

女儿前几天央求着要报美术班,我同意,但是孩子的爸爸并不同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画画,等艺术类的培训是最贵的,而且画画没用,长大了无法让孩子找到更好的工作。可是最终抵不过孩子的央求,她爸爸还是给她报了美术班。

我的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学美术真的无用吗?作为家长,对孩子学美术的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韩国的辛有美和法国的西多妮.本茨所著的《艺术游戏力:法国创意教育的秘密》(以下简称《艺术游戏力》)这本书很好的解答了上面的问题。书中着重介绍了法国的艺术启蒙教育理念,并指出艺术能够促进孩子的五感发育,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通过对声音气味,光线,语言触感等的接触和体验,孩子的五感自然就会得到发育,多样化和创意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并且,孩子在艺术游戏中感受到快乐,能够认真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正学会自律,更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

法国的设计创意人西多尼.本茨,就以女儿的画作为蓝本,制作玩具娃娃并开创了ZUT艺术品牌。

辛有美是韩国有着两个孩子的妈妈,他深入了解法国的启蒙教育后意识到,启蒙并不需要特定的教育方式,只要给孩子无感的体验,让他自由地表达自我,激发孩子多元化的潜力。她在《艺术的游戏力》里把日常的点滴和在法国教育中的所见所闻记录梳理出来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引。

艺术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

作者在书里指出,孩子们在画画的时候能够放开自我,不必担心自己是否能画好,也不用怀着博取大人的欢心的压力,他们可以像艺术家一样随性的表达自己,并在画画中获得无限的快乐。

心理学家能够在孩子的画中看到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从而判断出孩子所在的家庭的亲子关系如何。或许孩子并不会用语言去表达着某些东西,但是他却通过画表达了出来。

女儿的原创涂鸦抱枕

比如,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他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孩子偏爱用暖色,说明孩子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孩子偏爱冷色,他思考严谨或者心情烦闷悲伤;孩子画的线条清晰、力度适中,说明他情绪稳定且正常;线条模糊不清,则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

孩子画的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跟孩子聊一聊他画里表达的情绪、情感在画作中可能呈现的色彩、形状等等,通过问一问“画里讲了什么”来了解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和感知。对于这样的互动式问答,孩子会乐在其中。我们只需要认真倾听孩子,并给予他适度的尊重,就能够促进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大人有多愿意倾听,孩子就有多愿意表达。”

艺术让孩子成为愉快、开朗和幸福的人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纠结: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去学他们喜欢的美术或者音乐呢?如果学了,会不会影响孩子平时的学习?

相信多数父母,特别是80后,会是实用主义者,认为学那些没有用,原因无非是自己的孩子没有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天赋,以及学那些东西不能够保证孩子今后过上富足的生活。因而学艺术没有用。

父母总是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lfsgjy/10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