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亦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灵魂。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本项目以课程为抓手,采用“课题式”的探究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本校在社团和现有校本课程(纸藤、面塑)的基础上,延续传统的制作方法,利用全校师生所捐的旧衣等材料,从肌理、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再现衣物的美,使旧衣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此课题在使学生了解裁剪、缝制、编织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节约和环保的生活理念。
旧衣重生被很多国家作为环保项目来支持。我国相关部门出于卫生原因禁止旧衣物再次销售,大量旧衣服深藏衣柜之中或被丢进垃圾堆里分解加工成原料,没有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本课程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正值青春期学生们对衣物的质地、造型、色彩、图案有着一定的敏锐度,以二手衣物为素材,令旧衣“重生”,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以及对于美的思考。
全校师生旧衣捐赠活动
各研究小组以旧衣为探究对象,设置不同子课题,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旧衣的材质、肌理、图案、色彩为探索切入点,探究旧衣创新利用的思路和创作方法,使学生尽情发挥创造力。
供课题改造的旧衣来源于学校师生的捐赠,同学们创新的、具有使用意义的作品,又通过各种渠道回馈社会。对旧衣创新产品的再利用和再思考,不仅引起社会公众对环保事业的重视,也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优良设计的渴望,从而进一步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
镇中附中“布谷鸟”工作坊进社区
此次“课题式”的探究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通过“主题—借鉴—探究—创作表达”的途径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等各项能力。同时还改变了学生对旧衣的固有看法,促使学生主动挖掘和探索这些废弃物品的潜能,真正理解“旧衣创新利用”所蕴含的文化理念、环保意识以及时尚魅力。
课题研究内容
1
旧衣创新利用的理性思考
旧衣创新利用是指提取废弃衣物中有价值的设计元素,如纽扣、装饰牌、面料、裤袢、口袋装饰等,从造型、色彩、图案、工艺等方面再次设计。整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审美判断、创新意识等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旧衣创新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作品可针对不同的人群,衍生出相应的文创产品,赋予旧衣新的内涵与价值,响应绿色、低碳的环保生活理念。
2
旧衣创新利用的类型
教师带领学生选题。小组合作设计一个主题场景(青春派对、生日会、奇幻森林等),从所熟悉的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着手,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也可以收集身边旧衣等废旧材料,进行创新设计;还可以结合地方资源、文化特色,借鉴各国艺术家、设计师的创作手法来探究创造。旧衣创新利用的类型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装置型三种。
(1)实用型——椅子、沙发的改造
师生作品
(2)装饰型——与绘画相结合
学生自由组合为若干小组、确定学习任务,有的小组选择借鉴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作品,有的小组结合地方资源、文化特色进行创作。学生水墨山水小品《家乡的南山》借鉴宋代画家米友仁的《云山墨戏图》,巧妙运用牛仔布的色彩和肌理特点表现水色空蒙的南山。有的作品用点点出山的轮廓,还有的用不同色块来表现。七(4)班全体同学合作完成的作品《向凡·高致敬——星月夜》,在借鉴临摹凡·高作品《星月夜》的过程中,学生用布来表现凡·高旋涡状的笔触、卷曲的柏树、安静的村庄,共同探索星空之谜。还有的小组提取了废弃服装中的装饰牌、裤袢、口袋、标签等元素创作出作品《城》,各色标签构成城市中的高楼、建筑,裤袢化身为桥梁、砖块,毛线用来表现树木,裤袢、口袋当作天空,再用一些布料当水面、小船······
家乡的南山学生作品
向凡·高致敬——星月夜
学生作品
城学生作品
(3)装置型——与文学、故事、场景相结合
创作主题有情境性,与文学、故事、场景等相结合,表达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情感。
装饰作品室内展示
奇幻森林小景主题场景作品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讨论并完成旧衣创新利用主题性场景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借鉴艺术家主题创作作品,如英国艺术家伊恩贝里(IanBerry)在纽约儿童艺术博物馆用旧牛仔布建造的一座秘密花园。
学生交流讨论:在看到这座秘密花园时,你有什么想法?艺术家用旧牛仔布制作了花园中的哪些事物?分组探究设计制作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主题场景设计方案后,依据板块内容完成创作,例如在学生的主题作品《奇幻森林小景》中,有用旧衣改造的绿植、仙人球、芦荟等花盆摆件,还有漫步在客厅的火烈鸟和在藤蔓下休息的小鸟。一眼望去,生机盎然。
奇幻森林小景(局部)
3
工艺研究
(1)抽纱法
学生从肌理上对牛仔布、毛线等旧衣材料进行探索,选择抽纱的方法,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创作出地毯和半浮雕式壁挂等作品。学生还从改变布材的质感入手,制作出像羽毛一般轻盈的个性化饰品。
地毯牛仔布抽纱作品
珊瑚花园毛线抽纱作品
个性化饰品
(2)缝制、刺绣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对传统手工技能(裁剪、缝制、刺绣等)特别感兴趣,他们对我国传统的绗针、锁边针等针法进行研究,还借鉴了日本传统的刺子绣缝制法,在这基础上设计制作茶杯垫等实用品。通过一针一线的缝制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茶杯垫缝制、刺绣作品
(3)拼布法
拼布法是将一定形状的小片织物拼缝在一起的工艺。学生在运用各种质地的旧衣拼接过程中,可以发挥无尽的想象力,把不同材质的布料紧密结合,制作出质感丰富的拼布作品。有的小组还制作出实用性的成品,如桌旗、抱枕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拼布法结合废旧泡沫等综合材料,还制作出立体的小鸟、野兔等小动物。
桌旗拼布作品
野兔拼布作品
(4)编织、浆化、解构再造面料的方法
在现有旧衣面料上,运用叠加(卷、叠、编)、变形(浆化)、解构(对衣服或裤子的零部件进行裁剪和重组)等方法使布面产生褶皱等立体效果。打开学生对旧衣、布料的固有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挖掘和探索这些废弃物品的潜力。
叠加、编织、浆化、解构方法
反思
每一类旧衣都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潮流,对旧衣的再设计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手段。旧衣重生的课题因情而生,最终又带着情感回归生活。对旧衣创新产品的再利用和再思考是课堂之外的延伸和拓展,形成“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让教学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用艺术的方式响应环保,用设计的方式创造未来。
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小学美术》年第8期
《“课题式”旧衣创新利用研究——江苏省第十三期教学科研重点自筹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中小学美术》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