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上演一出自杀的戏码吓唬家人,不料却把自己送进了鬼门关,差点回不来了。30多岁的陈某没有想到,只是普通的感冒药,竟让他的肝功能彻底衰竭。医生提醒,感冒药不能随便吃,一定要按照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医嘱服药,过量服用感冒药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一股脑儿连吃了27颗感冒药肝衰竭了陈某平时比较内向,这个月由于生活琐事跟妻子吵了一架,心情郁闷,喝了很多酒,结果越想越想不开,就想玩“自杀”吓唬一下家人。
他想了各种模拟自杀的方式:
跳楼会受伤,太痛了;割腕,太痛而且会出好多血,下不了手;吃安眠药,可能真会中毒;喝农药,一时找不到而且可能会真中毒……最后想了想,还是吃感冒药吧。陈某想,感冒药平时经常在吃,药店都可以随便买到,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副作用。而且吃感冒药自杀既可以吓唬家人,表达自己抗议的目的,又不会伤害自己身体。所以,陈某买了泰诺片,一口气吞下27颗,然后把空的药盒子摆在床头,就睡觉了。
但是,接下去的发展就完全不按照陈某的剧本演下去了。陈某没想到,区区几颗感冒药就使他差点进了阎王爷的修罗殿。
当家人发现他吃药后,离他吃感冒药已经过去了6小时。他除了有点恶心外也没什么不舒服,家人虽然也觉得吃感冒药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还是不放心,把他送到浙江大学医院急诊。
急诊科医生一听吃了那么多泰诺片而且还喝酒了,惊出一身冷汗。医院已经6小时以后,虽然医生马上给他洗胃,但是感冒药已经基本吸收了。当急诊医生向陈某和家属说明病情危重,大量的感冒药会损害肝肾功能,导致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还会损伤消化道,导致胃穿孔、出血,有生命危险时,陈某一脸茫然,喃喃地说,“我就吃了几颗感冒药而已,没那么严重吧”。
果不其然,陈某的病情急剧恶化。第二天已经达到了肝功能衰竭的程度,命悬一线。经过抢救,陈某目前已脱离危险,康复出院了。
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蔡华波表示,虽然我们平时都在吃感冒药,感冒药也是非处方药,在药店都可以买到,却不意味着感冒药没有副作用。
“感冒药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氨基酚,它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字叫扑热息痛。”蔡华波介绍说,“常规剂量下,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很少,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皮肤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损害等,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
但是一旦药物过量,甚至达到中毒量时,会很快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厌食、多汗等症状,还会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或肾功能损害,如少尿、血肌酐升高,严重的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衰竭,肾小管坏死,甚至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因此,感冒药也不能随便吃,一定要按照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医嘱服药,过量服用感冒药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
吃药时别喝酒弄不好要死人的小陈吃感冒药前喝了很多酒,药物和酒精的协同作用,是导致他病情严重的原因吗?
蔡华波医师说,感冒药和酒精之间的关系,现在很难具体来说。但是,酒精本身对肝功能影响很大,这样一来,伤害是雪上加霜的。
蔡华波医师提醒,有些药物,在喝了酒之后会失去药效,具体这个范围很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有些药物吃了后喝酒是很危险的。比如,服用甲硝唑后喝酒,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曾经他们的急诊室接到一位醉酒病人。送病人来的同事说,病人原本酒量很好的,这次只喝了半杯就醉了。原来,病人之前智齿发炎,配了消炎药甲硝唑在吃。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在体内转化成乙醛,乙醛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又转化为乙酸,然后再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甲硝唑或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体内会抑制乙醛脱氢酶,使酒精在体内转化成乙醛后不能排出。
虽然病人的酒量很好,但在药物作用下,也会很快出现类似醉酒的症状,这在医学上叫“双硫仑样”反应。
乙醛对身体有害,病人往往在饮酒后的5至10分钟发病,反应持续时间从30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有的人会出现面部潮红、头昏、头痛、视觉模糊、出汗等症状。
严重的,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等。
除了甲硝唑,头孢哌酮、先锋霉素、痢特灵以及双胍类和磺脲类降糖药等药物,也会与酒精起反应。
蔡华波医师说,患者应自觉养成服药期间或停药7日内禁酒的习惯,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小孩子在服药期间,也不要吃酒心巧克力等含酒精的食物。
除了不良反应,喝酒也会影响药物疗效。酒精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某些药物的吸收。
同时,药物主要经过肝脏代谢,喝酒会加重肝脏负担。
吃感冒药也是有讲究的蔡华波医师说,常用的感冒药有泰诺、白加黑、百服宁等,都是复合药物,主要成分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泰诺和夜片中还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
其中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用于发热,也可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头痛、肌肉痛、关节痛以及神经痛、痛经、癌性痛和手术后止痛等。
盐酸伪麻黄碱能收缩上呼吸道血管,消除鼻黏膜充血,减轻鼻塞,流涕:氢溴酸右美沙芬能抑制咳嗽中枢而产生镇咳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可消除或减轻因感冒引起的流泪,流涕,喷嚏等过敏症状,并有镇静作用。
感冒药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氨基酚,是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它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字叫扑热息痛,常规剂量下,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很少,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皮肤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损害等,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
但是一旦药物过量,甚至达到中毒量时,可很快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厌食、多汗等症状,可以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或肾功能损害,如少尿、血肌酐升高严重的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衰竭,肾小管坏死,甚至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见习记者:梁婧娴通讯员:周素琴
监制:曹漪洁
主编:尉洁婷
责编:陈雨笛
梁婧娴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