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又到了吃粽子的时节,现在的粽子口味很多,有肉粽、甜粽,甚至推出了无糖粽子,宣传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那么,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粽子呢?
答案肯定,能!
但要知道粽子对血糖有什么影响?然后知道什么时间吃?怎么吃?吃哪种?吃多少?吃几次?大快朵颐是不行的!
粽子可导致血糖「飙升」!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制作粽子的食材。
糯米的血糖生成指数(GI)70,是高GI食物;
甜粽子里的蜜枣和豆沙含糖量较高;
咸粽子往往使用五花肉、咸蛋黄和猪油,含有丰富的油脂。
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
怎么吃粽子能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1.血糖控制良好再吃粽子
因为粽子热量较高,所以糖友在吃粽子之前要先评估自身的身体状况,才可以有选择的适量吃粽子。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2.控制饮食总量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淀粉含量高,属于主食,如果吃粽子,就要少吃或者不吃其他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比如米饭、面条、红薯、土豆等。
吃一个拳头大小的粽子(约克),就要少吃一碗(约克)米饭,以保证一天摄入的总热量不变。
3.吃粽子时做到不贪嘴
如果粽子做的比较大,那么一次吃半个即可,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妇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更需要少吃。
4.吃自家做的粽子
制作粽子使用的糯米,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消化,胃肠排空的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疼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建议糖友和家人一起动手包粽子,把握少油、少盐、少糖、多纤维的原则,适当改良制作粽子的食材。
可以选用高纤维、低油脂的食材:如香菇、竹笋、栗子、瘦肉、蔬菜等;用五谷杂粮如:紫米、玉米、莲子、芸豆、红豆、燕麦等取代原本的糯米,并将包粽子的米量减少。
坚持“三少一多”的原则即可降低粽子升糖指数,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反应,即少油少糖少盐多纤维。粽子馅料里放少量油、盐,不放糖。怎么赠加纤维的含量呢,就是在馅料里加入一些新鲜的蔬菜,菌菇类等,同时,在糯米里加入全谷类及部分豆类,这样包出来的粽子升糖指数就会降低很多,而且营养素含量丰富。
这样包出来的粽子不仅可增加膳食纤维的含量,又可以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5.搭配蔬菜吃粽子
吃米粽等没有味道的粽子时不要蘸糖吃,可以搭配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热量的吸收,防止血糖快速升高,还可帮助肠胃蠕动。
小贴士:吃粽子前要先喝一杯水,再吃蔬菜,增加饱腹感,最后吃粽子,防止粽子超量。
杂粮粽子来一波
Tips杂粮糯性较弱,如果全部使用,粽子不易粘结,容易散架。所以按照1:1至1:2的比例加上白糯米,既可以减轻杂粮粗糙的口感,又比单纯的糯米粽子增加了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容易消化,健康营养。
糯米杂粮香菇粽子用料:粽叶2把、糯米8杯、杂粮12杯(扁豆、糙米、红豆、大麦、小麦、玉米、小米、薏米、黑豆、绿豆、鹰嘴豆。喜欢什么就随便加就是了)、干香菇1大把、香肠4根、酱油3大勺、盐适量、绳子若干
·小贴士:如果不想煮这么久,可以提前一天把杂粮泡上。
低糖藜麦樱桃粽用料:藜麦克、大黄米克、适量樱桃
做法:
·小贴士:
1.藜麦对糖尿病治疗作用明显,是糖尿病人的最佳食物选择。
2.糯性大黄米升高血糖的速度低于糯米,更加适合血糖偏高或需要控制体重的人吃。
3.樱桃属低糖水果,主要功效有降血压、血糖,改善便秘,保护肠胃。
粽子可以有,运动不能少!
想要吃得好又饱,餐后运动少不了!
出入平衡有保障,血糖怎能往上涨?
只吃不动真享福?享受在前吃苦后!
饮食运动把握好,测糖监控早知道!
吃完粽子后,要像往常一样,坚持运动,以消耗掉多余的热量,同时注意监测餐后2小时的血糖,如果血糖升得过高,要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药量。
血糖监测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测血糖,监测血糖,检测检测血糖!
声明:本站文章为转载仅作分享,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评论留言删除~
MMC(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etabolicManagementCenter,简称MMC)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牵头,中国医师协会发起成立的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通过践行“一个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个标准”原则,实现以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的规范诊治。
对代谢性疾病患者实行全人(血糖、血压、血脂、尿酸、脂肪肝、蛋白尿、眼底、血管等全面干预)、全过程(无病防发病,有病防并发症,有并发症防残防死)的标准化管理(统一检查检验仪器、统一干预标准、统一干预方法、统一控制目标),以期达到降低代谢性疾病及并发症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医院内分泌风湿科成立于5年,是南阳市临床医学特色专科,医院第一家系统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的专科。
主要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及合并感染发热、妊娠糖尿病等;垂体疾病:如垂体瘤(矮小症、巨人症、溢乳、闭经)、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状腺肿瘤、甲减、甲状腺炎等;肾上腺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肿瘤等;继发性高血压;性腺病:如男女不孕症,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异常等;代谢紊乱:如肥胖症、高血脂、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风湿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强直性脊柱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