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保健有方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临床表现四肢小关节红、肿、热、痛,运行障碍,皮下结节,有时可累及脊椎,属中医“痹证”范畴,可见于“历节病”、“顽痹”、“?痹”、“骨痹”等病种,致畸和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的健康。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等中医疗法;从现代医学观点综述中药单复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自《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脉络绌急为其病机以来,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颇多。近几年不少医家又从不同侧面充实了古人的认识,较有代表性的有:

刘龙民等[1]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所致。赵绍琴[2]认为RA关节肿大一旦形成,则应痰论治,因为凡关节肿大疼痛多属有形之邪留滞其间,痰浊、水饮、瘀血皆其类。

娄高峰等[3]认为虚邪瘀三者既是病因,又是病理概念,虚即正气亏,邪即外感六淫之邪,瘀即血瘀,风寒湿邪乘虚痹阻而成。

潘远根等[4]概括基本病机为阳气虚于前,以至四末不温,血行缓慢,痰瘀凝滞,结聚关节,积久不散,胶固而发病,并认为?痹命其病名较为适合。

张前德[5]认为RA初期气血亏虚明显,久则以肾虚为主,病程后期因肾虚精亏,筋骨失养,气血痹阻而致筋挛骨松,关节变形,不能屈伸,甚至筋肉挛缩。

闫水平[6]认为寒湿之邪深侵入肾入骨,致肾不荣肝,筋骨失养,终致关节变形不得屈伸,而发为?痹,并新创“?痹”病名。

李梢等[7]新近提出RA是“新病入络”的代表病证,认为“新病入络”之病因有外来、内生两种。络脉具有“易郁易滞”的特点,易为邪气所伏留结聚。外邪疫毒作用于机体后,初起使络脉结滞,血气不行,继而与伏邪交阻,蓄结于脏腑、经筋、气络、血络之中,或凝泣津血,或灼津熬血,变生痰、瘀,邪盛而为毒。络中气滞、血瘀、津阻、痰凝等互结,毒损络脉,则可败坏形体,腐蚀筋骨,甚则循络侵袭相合之内在脏腑形成恶性循环,缠绵难愈。提出“新病入络”的证治原则在于:早期截毒防变,降维升阶,提炼证候共性因素,通畅络脉,贯穿始终。

  总之,RA的发病机理有别于一般的痹证,起病多由体质虚弱,后天劳损,外邪侵袭,风湿之邪痹阻,寒凝络痹或经络蓄热,肝肾亏损,痰瘀互结而致。病位在筋骨,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导致邪气阻滞经络,气血瘀阻,湿郁化浊,血运不通而发诸症。

  

  2,早期防治

  本病多发生于20-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且女性为多。笔者在门诊共接治33例类风湿病人,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72岁。本病晚期病情顽固难愈,因此应重视类风湿病的早期防治。根据类风湿病初起的为青壮年,症状多为阳热体征:;如发热寒战,关节肿痛灼热,口干舌燥,溲赤等一派火热、湿炎流筋征象,因此应做好早期防治,及时控制病情,中医则用清热利湿,通利关节,舒筋活络六法,药用秦艽、川续断、牛膝、木瓜、防己、黄柏等。此期服用西药业有明显效果,常用激素、抗生素、芬必得等,初期病人通过中西结合治疗往往疗效满意,症状易改善,但更重要的是巩固疗效,中药可用六味地黄汤,参苓白术散加减,此外药加强锻炼,增加营养,勿过度疲劳,久居湿地者可饮少量活血祛风,健身药酒。身体过于肥胖者多运动,少食肥腻生冷寒湿六物,如鹅、鸭、通菜、竹笋、冰棒等。

  3,类风湿病者如迁延日久

  缠绵不愈,则气血虚弱,肝肾亏虚,见筋骨强直,关节畸形,运动障碍等。此时西药治疗中激素类有一定效果,中药治疗应以滋补肝肾,祛风透络,解痉舒筋为主,其中祛风透络尤为重要,本病一般常见体质干瘦,脾胃虚弱,骨节僵硬。应根据不同病情予以攻补兼顾。处方:生地、熟地、牛膝、川续断、秦艽、丹参、土鳖、防己、制川乌各15克,白花蛇10克,全蝎10枚,蜈蚣4条,没药5克,马钱子1.5克,甘草3克,如脾胃虚弱者可酌加黄芪、淮山药,肝肾阴虚者加重生地,加白芍、枸杞子。本方较辛燥,要防止攻伐太过而伤精耗液。

  天气变幻无常,容易感受风邪、寒邪而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因此养生保健的重点在顾护肾气,在日常起居、饮食、防护等多方面,都要多加注意。

  避免劳累、受风寒和潮湿风湿多与外感风寒湿邪有关,因此,患者不要睡在寒冷潮湿的房间,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的保暖,避免冷水洗手、吹风等。

  饮食应注意营养建议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平补为宜,阿胶、鹿茸等药物需根据辨证分型,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切勿大量进食羊肉、桂圆等温补食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久病体虚、脾胃功能差,又服止痛药,过食滋腻之品易致消化不良,故应尽量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可食用黑豆、芝麻、核桃、大枣、山药等补肾食物,亦可采用黄芪炖牛肉、玉竹老鸭汤等平补脾肾。

  关节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改善关节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增强体力,促进食欲,除发热、血沉过高者外都应进行适当运动锻炼。急性期以静养为主,在恢复期进行功能锻炼,要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切不可因关节疼痛而放弃功能锻炼。但疼痛剧烈也需要暂停。要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以主动锻炼为主,贵在坚持。冬季的锻炼项目宜选择中低强度的连续性运动,如耐力的练习:散步、慢走、广播体操等。

  保健药疗天气寒冷的时候,血脉运行不畅,适合进行中药熏洗等中医保健治疗。尤其是关节怕冷和疼痛的患者可用中药熏洗,能使局部循环得到改善,皮肤通透性增强,皮肤分泌、排泄旺盛,从而降低骨内压力,缓解肌肉和关节周围韧带紧张状态。

 

 

  洗痹方外用,可有温阳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

  艾叶、香樟木、肉桂、桂枝、制附子、干姜、鸡血藤、红花、延胡索各30克,冰片10克。

  取1贴纱布包药,加水毫升,小火煎30分钟,泡手足,20分钟/次,1~2次/天。

  该方肉桂、桂枝、艾叶温通血脉,附子、干姜温阳通络,延胡索、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香樟木、冰片消肿,芳香透达。长期使用可有效改善关节僵硬、肿痛。

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的食物

  1.苦瓜、苦菜、马齿苋、丝瓜等有清热功效,可以缓解局部发热等。

  2.薏苡仁、豆腐、芹菜、山药、扁豆等有清热解毒功效,可缓解局部疼痛等。

  3.蛇类、虫类等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食品,既可做菜,也可泡酒后饮用,可以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症状,还可起到防止病变向其他关节走窜的作用。

  4.多种青菜、水果可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的需求,同时具有改善新陈代谢的功能,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症状。

  5.香菇、黑木耳等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6.松子仁有滋肝补肾、益脑健脾、强壮筋骨等作用,建议每日食用3~5克。

  7.栗子有补肾壮腰、养胃健脾的作用,适用于类风湿肾虚、腰膝酸软者。

  8.鲜橄榄根或皮40~50克,洗净煎水内服,亦可食用橄榄果,可治疗类风湿痹症、手足麻木等。

  9.山药有益气养阴、补肾脾肺的作用,适用于类风湿病后口渴、乏力、出汗等。

  10.黑豆有补肾益阴、健脾利湿、祛风除痹功效,适用于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肝肾不足,同薏苡仁、木瓜同用效果更佳。

  11.枸杞子适用于类风湿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身乏无力者,久服可强筋骨、耐寒暑、益精养血,令人长寿。可鲜食,配白菊花泡水代茶,还可与米煮粥食用。

  12.用猪、牛、羊等关节骨或脊椎骨熬汤、熬前放入几滴食醋,对类风湿病的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骨关节脱钙、骨质疏松有较好的补偿与调节作用。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在口服中药的同时,根据病情采取中草药薰蒸、药浴、外洗、针灸、按摩、理疗及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配合中医护理

  1顺四时,调阴阳

  中医认为健康和疾病与四时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温度适宜,长夏防潮,冬季保暖,做到寒热相宜,燥湿相适,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样才能健康防病。

  2适寒暑,避时邪

  寒和署是人们可直接感受到的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对应用中草药熏蒸、药浴的病人,进行严密的温度调护,使病人的皮肤腠理开放,调和气血,以达到治疗目的。

  3劳逸适宜

  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适当锻炼,到户外活动,在床上做功能锻炼,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使病人气血调和,增强肌体抗病能力。

  4对老年病人情志护理

  老年病人爱静,怕孤独,医院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焦虑、忧郁。他们新陈代谢降低,皮肤弹性差,关节僵硬,不灵活,及时注意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和情绪波动,经常与其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疏导帮助病人消除不良情绪影响,鼓励多活动,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体会

  中医辩证施护是运用中医的形神观和辩证观,在护理上重视邪正消长,达到阴阳平衡,扶助正气的目的。护理上要主顺时,适寒暑,均劳逸,节饮食,调情志,这对类风湿病的治疗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爱上花茶,静待花开,美好自来!

瑞玉堂∣活出生命本有的状态和安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lfsgjy/6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