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类风湿关节炎是西医的病名,为了让普通的老百姓通俗易懂,我才用此病名,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围。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李某,男,湖北潜江人,45岁。
主诉:四肢关节疼痛10年,近6个月加重。
现病史:患者自述10年前开始在渔行经营,每天清晨3点左右起来床收鱼放入水池,早上6点一9点各地的酒店和夜市大排挡采购员来批发买鱼,期间不断用鱼网捞鱼,杀鱼,整个人腰酸乏力,四肢关节疼痛,怕冷怕风,时轻时重。自认为起床早和又是干的体力活,所以没有在意。近半年来腰酸乏力,四肢关节疼痛更严重,关节屈伸受限制,并伴肌肉麻木,怕冷喜热,阳痿,尿频,轻度耳呜和眼睛模糊。经医院相关检查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用中成药和针灸治疗无明显改善。后经过打听介绍到我中医门诊部就诊。患者来时由家人搀扶过来,看得出患者当时已疼痛难忍。查体,面色苍白,唇甲不华,神疲乏力,关节屈伸不利(有结节),肌肉伴有痿缩。诊脉沉弱,小弦,舌淡苔薄白,根据患者自诉和资料,并结合查体诊断为痹证,肝肾亏虚,伴有风寒湿。由于长期受晨风和渔行水湿影响,加之长期没有治疗意识,所导致由风寒湿加重到肝肾亏虚。治则袪风胜湿,滋肝补肾,通经止痛。
拟方:益肾壮督汤加减(自创方)
附子20克、肉桂3(研末吞服)、鹿茸9克、
海马9克、淫羊叶20克、桂枝15克、
桑枝10克、香附10克、大熟地30克、
防风15克、木瓜15克、黄芪15克、
细辛6克、蜈蚣2条、苍术15克、
怀牛膝10克、独活15克、秦艽10克、
土鳖虫10克、乌梢蛇10克、白芍15克、
杜仲10克、千年健10克、玄胡(研末吞服)10克
甘草10克。
由于患者当时疼痛严重,我给针灸一次,取穴委中,后溪,腰阳关,阳陵泉,昆仑。当场疼痛就减轻。
15剂后,自诉体内有团热气,关节部位很舒服。怕风怕热也有所减轻。改方如下
附子20克、肉桂3(研末吞服)、鹿茸9克、
海马9克、淫羊叶20克、桂枝15克、
透骨草15克、香附10克、大熟地30克、
防风15克、木瓜15克、巴戟天15克
细辛6克、蜈蚣2条、伸筋草15克
怀牛膝10克、独活15克、海风藤15克
土鳖虫10克、乌梢蛇10克、白芍15克、
杜仲10克、当归15克、鸡血藤15克、
甘草10克。
又15剂后,阳痿有明显好转,自觉精神焕发,疼痛消失,也能干活。但关节有结节和肌肉痿缩等症状患者想彻底解决。经沟通商议后为巩固疗效并为其定制中药药丸3个月善后。随访类风湿因子消失,病情得以治愈。
西医学中的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均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请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论治,精准用药。
中医对痹证主要是辨证论治,除了本人案例以外,还有下面5个证型。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代表方:祛风止痹丸加减
2.痛痹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疼痛,疼势较剧,痛有定处,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口淡不渴,恶风寒;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代表方:散寒止痹丸加减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腻白,脉滑。代表方:祛湿止痹丸加减
4.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代表方:清热止痹丸加减
5.痰瘀痹阻证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冶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代表方:活血止痹丸加减
结语: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为引发本病的外在条件。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机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痹证日久,常见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肾不足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临床辨证应根据热象之有无,首先辨清风寒湿痹与热痹。风寒湿痹中,风邪偏盛者为行痹,寒邪偏盛者为痛痹,湿邪偏盛者为着痹。其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经通络为大法。病久耗伤气血,则注意凋气养血,补益肝肾;痰瘀相结,当化痰行瘀,畅达经络;若寒热并存,虚实夹杂者,当明辨标本虚实而兼顾之。
下面我们看一下有关虫类药的一些文献:
一、虫类药的独特医疗作用中药早就有“草、木、虫、石、谷”的分类,“虫”字在古代就是动物的总称。《大戴礼》:“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因此,虫类药就是动物药的同义词。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所以历代医家都较重视。始于《山海经》、《内经》。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中运用虫类药的方剂,法度严谨,寓意良深,如下瘀血汤、抵当汤(丸)、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等方,对后世应用虫类药起着示范、推动的作用。《***本草经》是总结虫类药医疗作用最早的书籍,其中列载虫类药65种,占全书所载药物的17.8%。这说明在汉代对虫类药的使用就已取得宝贵的经验。此后,代有发展,东晋葛洪《肘后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将虫类药更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所用品种,有所增加。宋代许叔微的《本事方》,也较多地应用虫类药,创订“麝香圆”,对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之疼痛剧烈者,颇有缓痛之效,后世多引用之。明代,李时珍全面总结药物治疗经验,在《本草纲目》中收载虫类药达种,使虫类药得到很大的扩展。随后清代温热学家如叶天士、杨栗山、王孟英、吴鞠通以及善于应用活血化瘀方药的王清任等,他们敢于革新,广泛应用虫类药治疗各种疾病,给后世留下不少珍贵的经验。近代善用虫类药的医家主要有张锡纯、恽铁樵、诸先辈。
张利兵本人对虫类药的临床经验应用心得和见解:
中医药界非常重视虫类药的应用和研究,不仅广泛应用于内外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用于恶性肿瘤、血液病、心脑血管病、结缔组织疾病、肝肾病、神经精神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诸多疑难杂症,使虫类药别开生面,大大地发展了它的应用范围。主要是逐渐用出了体会,提高了疗效。虫类药的功用主治,因其配伍不同而异,一般可概括为如下9个方面:
1、攻坚破积 机体的脏器发生病理变化,形成坚痞肿块,如内脏肿瘤、肝脾肿大等,宜用此法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宫颈癌、子宫肌瘤等;用全蝎、蜈蚣、治疗癌肿等。
2.活血祛瘀 机体的循环瘀滞或代谢障碍,出现血瘀征象,使用此法推陈致新,治疗热性病瘀热在里,其人如狂(精神错乱)的蓄血症;治产后血瘀内结,腹痛或有瘀块,血瘀经闭。
3.熄风定惊 肝风内动,出现昏倒、抽搐等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常用此法治疗昏迷抽搐等。
4.宣风泄热 热性病早期,邪热郁于肌表,症见发热,疹发不透等,宜用此法清热、化毒、透邪,治疗温热病,风热瘾疹等。
5.搜风解毒 所谓类风湿关节炎之类,可用此法治疗。
6.壮阳益肾 肾阳虚衰症见怯冷、阳痿不举、遗尿、小便失禁等,宜用此法治疗阳痿,慢性肾炎,前列腺炎等。
7、消痈散肿 毒邪壅结,导致痈肿、恶疽顽疮等,多用此法治疗足胫烂疮,治淋巴结核;顽疮久不收口等。
8.敛生肌 痈疽溃疡,久而不愈,需用收敛生肌之品,治疗一切诸疮,各种金疮或跌仆外伤出血。
9、补益培本 肺肾两虚之虚喘,以温肾纳气,而治其本。肾阳虚衰之阳痿、遗尿或小便失禁,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上述9个方面的主治功用不是虫类药所独有,其他有关中药也同样具备,不过虫类药在这方面的效用,比较直接可靠,参用以后,往往效果更为显著,得心应手。在此应该指出的,使用虫类药时,应辨证明确,选药精当,注意配伍、剂量、疗程,特别是对毒性较大的斑蝥、蟾酥等,使用应当谨慎,掌握“邪去而不伤正,效捷而不猛悍”的原则。虫类药其性多为辛平或甘温,但熄风搜风之药,其性多燥,宜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以地黄或石斛同用;攻坚破积之药多为咸寒,应伍以辛温养血之品,如当归、桂枝等,这样才能制其偏而增强疗效。虫类药应尽可能制成丸、膏,而便于服用。
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