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太阳是有讲究的

健康生活│10期

传递健康?延缓衰老

君和┃您的健康管理专家

点击标题下「   

晒太阳能够预防皮肤病。皮肤适当的接受紫外线的照射,可以有效杀除皮肤上的细菌,增加皮肤的抵抗力。   

晒太阳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活力。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般细菌和某些病毒在阳光下晒半小时或数小时,就会被杀死。   

日光在调解人体生命节律以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晒太阳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调节中枢神经,从而使人体感到舒展而舒适。   

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提高造血功能,从而防止贫血。   

如何正确的晒太阳

1、晒后背脾胃和   

春天晒晒后背,能驱除脾胃寒气,有助改善消化功能。此外,清代曾有人指出,“背为阳,心肺主之”,晒后背还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大有裨益。   

2、晒头顶补钙生发   

太阳晒过头顶,能充分促进钙质的吸收。   

许多人晒太阳时,常喜欢戴着帽子。其实,春天阳光并没有那么强烈,穿着厚衣服又戴上遮阳帽,根本不能发挥晒太阳的作用。如果天气好,晒太阳时最好摘掉帽子。   

3、背部保健方法   

衣服护背:平时穿衣服注意保暖,随时加减,以护其背。   

慎避风寒:背为五脏俞穴所会,尤其是天热汗出腠开时,若被风吹,则风寒之邪易于内侵,引起疾病。   

捶背: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平时可用干毛巾搓背。用力不宜过猛。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4、户外活动时间越长越保护眼睛   

户外光亮的强度是户内的10倍以上。美国、新加坡等多项研究发现,户外活动时间越长,越能保护眼睛。但为了防止阳光伤到眼睛,户外活动时不能直视太阳!   

儿童眼睛晒太阳的好处   

6岁之前,儿童眼睛容易出现远视;6岁之后,容易引发近视。对于每个孩子的视力正常发育是需要自然光线的刺激。因此,孩子的眼睛适当的晒太阳很有必要。   

专家同时提醒,在儿童眼睛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眼睛的保护极为重要。让眼睛适当“晒”太阳的同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阳光直射,做到适当防护、适当遮阳。 

5、晒双腿不抽筋   

“老寒腿”应该常出来晒晒。晒双腿能很好地驱除腿部寒气,有效缓解小腿抽筋,而且能加速腿部钙质吸收。尤其是有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春天晒太阳能活化血脉,缓解病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另外,腿上还有很多穴位,通过阳光的刺激,能让人感到腿脚轻便,消除疲劳感。

晒后背补阳气

生活中常见到有些人,不论天气冷热都会手脚冰凉,在中医看来,这其实是人体阳气虚弱或气血不足的表现。针对手脚冰凉,调理方法很简单,平时晒晒太阳就能达到保健的目的。“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黄帝内经·素问》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而且最好能晒到正午的阳光,也就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在午饭后,不妨走到室外,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人体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背腧穴)均分布在后背。晒这些穴位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阳气就好比人体的卫士,人体阳气充足,就可以抵御一切外邪入侵,身强体健。让阳光直射背部,只需不多时,就会感觉全身暖暖的,很舒服。背部的诸多穴位经络,尤其是最重要的督脉(位于后背正中线上),也能受到阳光的濡养,使通体调畅。此外,中医讲“背为阳,心肺主之”,经常晒晒后背,还有强壮心肺的功能。

晒腿脚:祛寒气

俗话说:“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春夏时给腿脚晒足阳光,可以储存能量,到冬天帮助抵御寒冷,护卫正气。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时经常按揉或针灸可以强壮身体、调理脾胃。让足三里穴接受阳光沐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晒手心:促睡眠

晒太阳时,有一个地方可能很少顾及,那就是我们的手心。而手心恰恰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们不妨把双手摊开,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强心益气的作用。上午十点到下午两三点太阳最好。其中,上午十点到十一点晒太阳最好,此时空气比较好,紫外线偏低,使人感到温暖柔和,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老年人在这段时间晒太阳还可增强抗病能力。一般肾虚者更重,应补阳气,而许多人不知阳气何来?就去大吃大喝。其实呢,阳字从日。太阳才是阳气之来源,补阳者应从此入手。那怎么补?有人直接去晒太阳。这不对的。人背部为阳脉,也就是督脉。正胸部是阴脉,也就是任脉。你用胸去晒阳,是不相应的。在古书中,记载有“负日之喧”,什么意思呢?就是晒后背。后背是阳脉——督脉,督者,督导一身阳气运行也,由此得名。古代医书有“冬日晒后背,胜过吃补药”。但是,晒后背也要有讲究,如果在阴天,那是日无光明,无光则阳气不足,阳中带阴,则不可去晒。要选日有光之时,一般要在午时为佳,午在地支中为火,此时日最明,光最阳,故古人定午时为火。觉得后背暖融融时,就可以了。但是,神仙也怕脑后风,晒之时,应保护好脖子,应带一围巾

晒太阳、晒后背的好处

现在,许多人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很少有与阳光亲密接触的机会,体育活动又少,对健康不利。医学研究表明,每人每天至少应该接触20-30分钟的阳光,特别是早晨的太阳对人体大有好处。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如何扶阳固本呢?在生活中,我们要改变我们一些伤阳气的生活习惯,在夏天经常喝冰镇饮料,吹空调,露宿雨淋,很容易患伤阳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风湿等。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着太厚,久居温室,大汗淋漓或过用辛热,多患伤阴之病,如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等。中医认为人体的前为阴,后为阳,因此晒后背能起到补阳气的作用。同时在寒冷的天气里,晒晒后背,还能驱除脾胃寒气,有助改善消化功能。生活中常见到有些人,不论天气冷热都会手脚冰凉,在中医看来,这是人体阳气虚弱或气血不足的表现。针对手脚冰凉,调理方法很简单,平时晒晒太阳就能达到保健的目的。清代医家曹庭栋在其老年养生专着中指出,“背为阳,心肺主之”,说明晒后背还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也很有好处。

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晒太阳的好处

据研究每平方厘米皮肤暴露在阳光下3小时,可产生约2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即使将婴儿全身紧裹衣服,只要暴露面部,每天晒太阳1小时,也可产生国际单位维生素D。接近婴儿每天维生素D全部需要。晒太阳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这也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维生素D又叫“阳光维生素”,人体皮肤中所含的维生素D3源通过获取阳光中的紫外线来制造、转换成维生素D,它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长得健壮结实。对婴儿软骨病、佝偻病有预防作用。对大人则有防止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功效。晒太阳能够预防皮肤病。皮肤适当的接受紫外线的照射,可以有效杀除皮肤上的细菌,增加皮肤的抵抗力。晒太阳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活力。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般细菌和某些病毒在阳光下晒半小时或数小时,就会被杀死。日光在调解人体生命节律以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晒太阳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调节中枢神经,从而使人体感到舒展而舒适。晒太阳能够提高男性雄性激素水平,增强性欲,提高精子质量。因为人体血液内睾丸激素的水平,会随着体内维生素D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研究还再次证实,每天晒太阳1小时,人体内睾丸激素便可增加69%。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提高造血功能,从而防止贫血。

晒太阳的最佳时间早晨6点至10点这段时间最适合晒太阳。此时阳光中的红外线强,紫外线偏弱,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再有下午4点至5点也是晒太阳的最好时间,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但夏季日照时间较长,下午4-5点又正是热浪滚滚的时候,晒太阳的时间可以稍稍推后一点。这些只是针对一般人所说,不包括像孕妇、儿童和老年人,这些特殊人群的钙的需要量较多,晒太阳也需要更讲究。孕妇:需要负担两个人对钙的需要。夏季每天晒太阳半个小时就可以了,冬季每天不少于1个小时。不能因为身体行动不便就整日呆在室内。孩子:发育的需要使他们需要大量的钙,又是最容易缺钙的人群。所以从两个月起,就应该每天到户外晒太阳。上午9~10时,下午4~5时是适宜外出的时间。接受阳光的时间可由最初的十几分钟逐渐延长到一小时。天气不太热的时候,可以在阳光下晒一会儿,阴凉处呆一会儿。夏天就不要直接在阳光下,因为树荫下面同样可以接散射的紫外线照射。

老人:同样是补钙的重点人群。可在上午9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晒太阳,但最好不要单独出去晒太阳,如果在惬意的阳光下睡着,有可能受凉。找上几个伴儿,边聊天边活动,可以轻松接受紫外线照射。在冬季由于臭氧层出现季节性薄弱,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加强,易给人的身体带来不同的损伤。因此在冬季晒太阳也要注意科学选择时段。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在冬季,有三个时间段比较适合晒太阳:·第一阶段为上午6~9时,这一时间段阳光以温暖柔和的红外线占上峰,紫外线相对薄弱。红外线温度较高,对人体主要起温热作用,可使身体发热,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活力。·第二、三阶段分别是上午9~10时,和下午4~5时,这两个时间段的照射特点是紫外线中的A光束成分较多,这时是储备体内“阳光维生素”——维生素D的大好时间;同时还可以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增强体质,有利于促进骨骼正常钙化。

晒太阳时要注意·不论是哪个季节,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之间,尤其是中午12时至下午4时之间,最忌长时间晒太阳,因为此时阳光中的紫外线是r光束和B光束占上风,它会对皮肤造成伤害。·晒太阳时最好穿红色服装,因为红色服装的辐射长波能迅速“吃”掉杀伤力很强的短波紫外线,次选白色服装,最好不要穿黑色服装。·晒太阳时要注意摘掉帽子和手套,尽量将皮肤暴露在外,让阳光与皮肤亲密接触。·晒太阳若隔着玻璃窗,是达不到效果的。最好在户外,或宽敞的阳台上。

听五行音乐—养生防病,怡情畅志中国古代早已将音乐运用于养生保健,我们现代人应当了解一番!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古代医书《皇帝内经》中,提出五音(宫、商、角、徵、羽)主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又通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理论。五音的特点分别为:金声响而强,木声长而高,水声沉而低,火声高而尖,土声浊而重。每种声音都象征着五脏的一定特性。这事实上指出了音乐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音乐疗法作为艺术疗法的一种,其在心理治疗上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那么生理上呢?除了对牛弹琴的笑谈,音乐与我们的身体会否发生某种奇妙反应?古人说,最好的作曲家一定是善于调和五行的高手。因为在我们传统医学中,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可以调节五脏。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搭配,就成了一套养身大典。古代士大夫阶层“琴棋书画”养身术中,琴排第一位,也说明在修身养性方面,音乐最有力量。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古代的音乐和现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这一点,恰恰被中医利用了。音乐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就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百病生于气”!这个“气”不仅是情绪,五脏的脏气也包含其中。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五脏在脏气上的差异,配合不同的音乐,就可以使五音防病、养身。当然,我们并不是用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它们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种音来调和身体。用乐如用药,在繁体字中,乐、药、疗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Tips:音乐处方

◆若想催眠:请听《平湖秋月》、舒曼的《梦幻曲》、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

◆欲解抑郁:请听《喜洋洋》、《江南好》;

◆想除悲怆:请听海顿的《创世纪》、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d小调——悲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c小调——命运》;

◆振作精神:请听《金蛇狂舞》、《步步高》;

◆若去烦燥:请听《梅花三弄》、《塞上曲》、《空山鸟语》;

◆促进食欲:请听《花好月圆》、《青春舞曲》;

◆为降血压:请听《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姑苏行》。

中医:失眠,夜抑郁

最近有个词儿比较火——夜抑郁,是说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或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一种抑郁倾向,以25-45岁的上班族居多。失眠后会陷入对生活的恐惧,但只要清晨醒来,阳光照进房间时,苦恼又会全部消失。中医在应对夜抑郁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尽管都是夜抑郁,可细分起来,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无力感——阳气不足一个表现就是,白天想做一些事情,但到了晚上,就会有懒惰感,想想还是算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白天多晒晒太阳,睡前用生姜水泡脚。

恐惧感——肾虚有些女性一到晚上,对生活充满了恐惧感。白天不会想的问题,到了晚上都冒了出来,越想越害怕,越害怕越睡不着,自己吓自己。同时会伴有小便次数多。如果怕冷的话,可以用生姜水泡脚,也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来调理;如果不怕冷的话,可以服用杞菊地黄丸。

恐夜症——胆虚气虚这类人从小就胆小,有睡不着胡思乱想的情况,建议用人参2-3g或者黄芪6-10g,隔三岔五泡水喝,有助缓解。

不适感——胃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吃些暖胃粥,增加心脾功能,也有利于安然睡眠。建议:可以用大枣、小米、桂圆熬粥喝。也可以加些生姜、陈皮来暖胃。平时,也可多吃些羊肉、牛肉、生姜来调理脾胃。

心慌乱——心气虚有些人到晚上睡不着,还感到心慌心乱,不想做任何事,很烦躁。这种情况,多是心气阴虚所致。建议服用参脉饮,人参5克、麦冬20克、粳米克,加适量水煮成粥服用,也可按摩神门、足三里等穴位来调养。

高速运转的社会环境,使得很多现代人长期处于“压力山大”的状态,压力大常常会导致脾气变差,或是性情变得抑郁。甚至有很多人在抑郁时,能感觉胸胁隐痛、胸闷压抑等症状,尤其是女性朋友,症状就更加明显了。比如月经前期往往出现情绪暴躁、长座疮、失眠等症状。其实,这就是中医说讲的——肝郁。烦了怒了抑郁了?中医有个“开心穴”肝主疏泄,喜舒畅而恶抑郁。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气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气之后略觉舒缓。

如何疏肝解郁

按揉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也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它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和中药菊花的功效非常相似,而且对女性的月经不调也很有效。经过中医多年的临床积累,刺激太冲穴可以疏肝解郁,条畅情志。取穴方法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按摩方法用拇指用力按揉太冲穴5~8分钟左右,以出现酸胀感为佳。所以,生活中如果遇到了情绪抑郁或是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可以自行按摩脚背太冲穴位,可以稳定情绪,舒缓抑郁。

如有需要咨询健康疼痛问题可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gjy/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