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除,一湿难祛。湿气乃万病之源,湿气对人体的伤害缓慢而隐蔽。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熬夜、嗜荤、贪凉、喝酒、缺少运动、吹空调、穿的少、月子里受风、工作压力大、地处湿气重的地区或者房间不通风透气,都极易加重人体内的湿气。
湿邪伤人最广,引发百病。且湿性粘滞,湿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不易除去,西医无从下手,中医祛湿有方。天暑下逼,氤瘟蒸腾,雾露雨淋,是天之湿;卑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是地之湿;暴饮暴食,过嗜茶酒,恣食生冷,是人之湿;天地之湿伤人,多为外湿,而饮食所伤,多为内湿。
对湿之论述,始于《内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12种湿困的自我判断依据及祛湿方法
一、湿蕴胃腑
表现: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宜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二、湿困脾土
表现: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芳香醒脾,燥湿行气
宜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三、湿热蕴结
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宜用: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减
四、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宜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五、脾虚湿困
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化浊祛湿
宜用:黄芪补中汤加减
六、湿邪弥漫,中上同病
症状: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头昏沉重,厌食纳呆,口中黏腻,渴不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则:宣肺理气,健脾祛湿
宜用:半夏厚朴汤加减
七、湿邪中阻,肝脾不和
症状:胁肋胀满,脘腹痞闷,隐痛不适,痛甚则泻,泻后痛减,复如故。体倦乏力,纳呆呕逆,舌淡苔白腻,脉虚弦,重取无力。
治则:疏肝缓急,燥湿运脾
宜用:逍遥散和痛泻要方加减
八、湿阻肝胆,蕴热发黄
症状:胸胁满闷,两肋痛胀,身目发黄,脘痞腹胀。口干黏苦,恶心呕吐,纳呆,四肢困重,小便黄浊,大便不调,舌淡苔薄黄腻,脉沉弦滑。
治则: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宜用:茵陈蒿汤加减
九、湿邪蕴阻,脾肾阳虚湿蕴胃腑
症状:脘腹痞闷不适,时发凝痛,得热则缓,纳呆运迟,面色白光白,神疲懒言,周身困重,肢冷畏寒,大便溏泻,腰背酸楚沉重,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迟尺弱。
治则:补益脾肾,温阳化湿
宜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十、湿热阻滞肠道
症状: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宜用:芍药汤加减
十一、湿阻胞宫,带脉不利
症状:带下量多,或色白清稀,如涕如涎,或带下黄浊,腥臭。腰膝困重酸软,少腹坠胀,肢体倦怠,苔腻,脉缓滑。
治则:白带,健脾燥湿止带;黄带,清热燥湿止带。
宜用:四君子汤加减
十二、湿蕴膀胱
症状:小腹胀满,小便频数,淋沥赤涩,尿道疼痛或点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通利膀胱
宜用:八正散加减
推荐阅读:
千古祛湿第一方,从根上断湿!治风湿关节炎一次断根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湿热薏米,寒湿苍术,祛湿要分清自测!看看你的寒湿在哪里?1、本号资料来源于网络,收录仅出于学习、研究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发站内短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2、本号收录的所有偏方、土方、古方、药方、验方等一切涉及治疗的方案仅供研究,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请勿盲目照搬。本号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责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