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视力的“黑洞”
如果把眼球比作一台照相机,视网膜就是照相机里的底片,负责感光成像,而黄斑就是相机感光底片成像的中心区域,是人视觉最关键和敏锐的部位。健康的黄斑只是在外形上神似“黑洞”,然而,一旦黄斑发生病变,将直接影响到人的视物能力,尤其是对精细视觉、色觉都有明显影响。这时,病变的黄斑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黑洞”,源源不断地吞噬现有的视力。因黄斑是不可再生组织,这种视力的损害难以逆转。黄斑区的病变与年龄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由于衰老视力发生退行性改变,有些细胞发生了萎缩,有一些可能由于新生血管引起出血,从而引起视力急性的下降。随着电子产品使用增加,这一疾病还出现年轻化趋势。黄斑变性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疾病,相关机制还处于探索中,目前已有的推测因素包括黄斑区长期慢性光损害、遗传、代谢、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中度黄斑变性患者视网膜照片(图片来源:NationalEyeInstitute,publicdomain)
年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Lancet)发表的研究显示,年老年黄斑变性全球患者超1.7亿。可怕的是,老年黄斑变性患者正逐年增加,据年《柳叶刀》上发布的预测,随着老年人口和糖尿病患者的增长,年全球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将达到2亿,年将增长至3亿。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剧,未来老年黄斑变性患者人数也将高速增长。老年黄斑变性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干性(萎缩性)和湿性(新生血管性或渗出性)。其中干性以脉络膜下玻璃膜疣沉积和地图状萎缩形成为主要特点,眼底还没有新生血管、也没有出血等症状,只是黄斑区出现了黄色点状沉着物,这一阶段可以进行干预治疗,视力可恢复。干性老年黄斑变性约占所有老年黄斑变性的80-90%,但干性可能转化为湿性。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则以脉络膜新生血管为突出特征,已经有出血、渗出、水肿等形成,是老年黄斑变性致盲的主要原因。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该病又分为早、中、晚期,其中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而晚期视力则难以恢复。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2]
“不死的绝症”
上世纪,全球对黄斑变性的治疗手段很有限,它有时被称作是“不死的绝症”。临床上曾主要依赖激光疗法、手术、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疗法等治疗手段稳定病情,但难以改善视力并且存在种种弊端。其中,激光治疗是热烧伤治疗,把脉络膜异常的新生血管通过烧灼消灭掉,但也会造成正常结构巨大、毁灭性的损失。激光治疗并不能提高或恢复患者的视力,而且适宜的患者仅限于黄斑中心凹外型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它通过低能量的激光作用于光敏剂而发挥疗效,相比激光治疗,能够让更多的患者获益。例如,光敏药物Visudyne(verteporfin)是目前美国FDA批准的一款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等造成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光动力疗法,被激光激活后它可以在局部提高多种免疫调节因子的水平,产生抗炎症效果,导致有害新生血管的消退。
虽说现在很多黄斑变性患者都采用光动力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还是有着明显缺点,那就是它仍会对眼球造成一定损害,而且对提高视力效果有限,主要是稳定视力或是减缓视力下降的速度。抗血管生成疗法——里程碑的诞生
就在人们面对棘手的黄斑变性眉头紧皱的时候,一项新研究的成果给大家带来了曙光,那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研究。VEGF是一种人体内自然生成的细胞因子。它在正常人体内能够促使新血管生成,从而支持体内组织和器官的生长。但VEGF在多种疾病的发生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在肿瘤发生和进展、视网膜疾病中的血管生成机制中发挥作用。VEGF的发现和研究进展,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的拿破仑·费拉拉(NapoleoneFerrara)博士的研究。他于年加入基因泰克公司,成功分离并命名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研究了它的作用。
▲拿破仑·费拉拉博士(图片来源:UC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