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在我国传统的中医中,关节疼痛称为痹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专门的篇章对痹病的病因、表现、针灸等治疗进行详细的介绍,形成了对痹病的基础认识。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明确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典症状称为“历节”,而唐宋时期孙思邈的《千金药方》中已经把“历节”这个病单独划分出来,历节,就是“遍历全身关节”的意思。当类风湿发作时,疼痛剧烈,累及全身关节,就像被老虎咬住一样,疼得难以忍受。
在明代以前,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再加外寒湿阻经络所致,直到清朝才有对“热痹”的红、肿、热症状进行详细论述,可以说,在清代中医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就已经非常完整了。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根据症状,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
痛痹: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重;
着痹: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
热痹:关节痛处灼热红红肿,得凉则舒。
常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浊痹阻型、肝肾亏虚型等证型来用药。
风湿热痹
如果关节红肿热痛,痛得非常厉害,而且遇到热的东西后肿痛加重,冰敷后肿痛缓解,关节活动不方便,病人一般有口渴、发热、舌质红等表现,就可诊断为风湿热痹,应该给予“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的中药方。
风寒湿痹
如果关节酸痛,不红肿,不发热,肌肤麻木,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腻。那就要考虑是“风寒湿痹”,应该给予“除湿通络,祛风散寒”的中药方。治疗期间病人还要注意保暖。
痰浊痹阻
如果关节肿胀,晨僵,甚则关节周围水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垒硬结不红等症状。病人一般形体教肥胖,常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满,舌苔白腻。就可辩症为痰浊痹阻,可给予“化痰祛湿,通络止痛”的中药。
肝肾亏虚
这种症型一般见于病程久、反复发作的病人,局部关节可见严重变形,屈伸不利,甚至影响步行,关节疼痛晚上较重,白天减轻,肌肤麻木不仁,还伴有头晕耳鸣,全身无力等症状,这就可辩症为肝肾亏虚,应给予“滋补肝肾、补气益血”的中药方。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怎样治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