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统计显示,每年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服用安眠药。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受「失眠」问题困扰呢?
焦虑、抑郁、慢性疾病、不宁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每天精疲力竭……其原因和市面上药品的种类一样不胜枚举。
尽管安眠药对付失眠很有效,但大众对其却存在误解。
比如,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吃的安眠药效果能持续几小时,也不知道绝大多数安眠药不能与其它药物混在一起用。
正在或打算服用安眠药物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吧?
该吃哪种安眠药?建议有失眠问题的朋友请精神科医生当面诊查后,再作出「是否吃药」「吃什么药」的决定。
「非处方药」指药品包装外盒上有OTC标志,在药店就可以轻松买到的药;「处方药」指只有医生开了药方才能「配到」的药。
大部分医生不待见非处方安眠药物,因为这些药物通常对严重失眠不奏效。
很多非处方安眠药都含抗组胺成分,类似抗过敏药物「苯海拉明」,会引起口干、眼干、第二天昏昏欲睡等副作用。非处方安眠药适用于偶尔被睡眠问题困扰的人群。
注意:哺乳期妇女慎用抗组胺类药物,老年人对抗组胺成分的副作用更敏感也应当慎用。
需要吃安眠药吗?如果睡不好、入睡困难的症状持续一个月且没有好转迹象,医院就诊了。
也许医生会给就诊者开少量安眠药先缓解下失眠的症状,度过这段时期;
也许医生会先尝试用非药物方法进行治疗,这时,千万别以为「不开药就不是好医生」;
也许医生会建议就诊者先做一些测试,比如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这种呼吸障碍会导致一个晚上被憋醒好几次,甚至有时连患者自己都不会察觉。
治失眠只能吃安眠药吗?当然不是了。
除了药物治疗和下面讲到的治疗方式外,最简单的方式是注意「睡眠卫生」。睡眠卫生是什么?回复「安眠」了解。
1.认知行为疗法(CBT)
人们常常把暴躁易怒等一切负能量归罪于「缺觉」,把睡眠看得太重,紧接着失眠就爆发了。
在接受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会帮助我们改变对睡眠的看法,带我们学习一些有助睡眠的技巧,比如改变睡眠的环境、限制睡前的活动等。
一些研究表明CBT至少和药物一样有效,而且还没副作用。不过,根据具体情况,有时仍需要联合药物治疗。
2.针对治疗引起失眠的疾病
最常见和凶险的一种疾病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
这部分人需要佩戴辅助睡眠装置,将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气道里,这样,就不会因为老被憋醒而「睡不好」了。
效果不好可以再吃一次吗?其实可以的,不过这种吃法只适用于「短效药」。
短效药起效快失效也快,作用时间三到四小时,使用人群通常为入睡困难的人。吃完短效安眠药仍睡不着,可以在离起床时间还早时再服用一次。
不过,我们需要看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确定服用的药物的确是短效药。
再次服药的时间取决于自己的日程安排。例如,打算早晨6、7点起床,那么凌晨3点前服药,早晨醒来时药物基本代谢完毕,不会影响白天的活动。
当然,每种药物都有所不同,具体如何服用,建议问清楚医生比较好。
而对于入睡困难且容易惊醒的人群使用的长效安眠药,每晚就只能服用一次了。
短效类:佐匹克隆,唑吡坦,三唑仑;
中效类: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
长效类:地西泮,氟西泮。
吃了药会做噩梦吗?通常不会。
但一些安眠药会抑制人对梦的记忆。一旦停药或者减少剂量,那些逼真的梦境(可能是噩梦)又会重现。
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药吃久了影响健康吗?目前还没发现安眠药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但安眠药很容易上瘾。
在服药一段时间后,需要增大剂量才能达到之前的效果,这是安眠药的耐药性。有些患者自行加量,到后来,就会出现药物依赖的问题。
因此,如果感觉在吃的药不像以前那么有效,或者需要加大剂量才有效,必须告知医生,让医生帮助调整用药方案。
该怎么停药?请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
医生可能会每周将药物剂量减少一半:假设原先每晚服用某药物10毫克,可以尝试每晚5毫克服用一周,下一周再将药物剂量减半为2.5毫克,最后彻底停药。
然而,这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减药策略,还请务必按时复诊、在医生监督下逐渐调药。
注意:有些药物可以直接对半掰开,有些则不可以,比如缓释药物,具体可以咨询医生如何用药。
停药后睡眠质量会更糟糕?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停药后,我们需要几天时间来调整,如果仍旧睡不着,还是得去看医生。
前面说到,服用安眠药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药物依赖。这时候停药就会出现戒断反应,人变得急躁、不安稳,没法好好睡觉。
回复「停药」,看看怎样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
责任编辑:丁若水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白癜风早期图片治好一位白癜风幸福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