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

即使日复一日在日出日落之间苦熬,即使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从未读过一本书……只要有水和食物,它们就心满意足。

今日好书评

▲《巴黎的忧郁》,夏尔·波徳奈尔著,郭宏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读友:格桑梅朵

时间:年8月20日

提起波德奈尔,我们大概都会想到他的诗集《恶之花》。我呢,除了想起这个,还会想起他混乱的爱情,和奢靡的才华。他的爱情都是醉生梦死的,每一次爱都很投入,他的爱人可以是女人,也可以是男人。

他这本书收录的是他的散文诗。故事晦涩,但却很有意思。有时候你可以明白他在说什么,有时候你看到结尾,他却突然抛给你一个问题,你答不出,但却一直追着他的故事而来,在脑中反复回味他说的每一句话。

其中有一篇叫《绳子》。讲一个很漂亮的小男孩,快乐、美好。他以这个男孩为模特画了很多画。因为太喜欢了,他向男孩的父母把男孩要了过来,答应不让他吃苦,给他锦衣玉食。可是男孩跟了他后,竟然学会了喝酒。

最后他外出一段时间回来后发现,男孩吊死在他的柜子上。男孩的母亲没有哭,也没表现出怎样的悲痛。她来了,只是求波德莱尔指给她看看她儿子上吊的地方。结果她看到了那根绳子和挂绳子的钉子。当作者准备把绳子和钉子处理掉时,她一把夺了过去。

奇怪的是,第二天作者收到一大包信,都是住在这幢楼的住户写的。他们是来索要这绳子的,哪怕一小截。

最后作者写道:“顿时,一股亮光在我脑中闪现出来,我明白了为什么那母亲要坚决从我手中夺走绳子,她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自我安慰。”

故事结束了,可是这段话却让我纠结,“她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自我安慰”呢?我想不通,另外,为什么这些邻居会来讨要这根绳子?

▲《互联网的误读》,詹姆斯·柯兰,娜塔莉·芬顿,德斯·弗里德曼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读友:Odyssey

时间:年8月19日

这本书有两个核心主题。

狭隘地、脱离语境地聚焦于互联网技术会导致对互联网冲击的错觉。

第一章检视了四个技术中心论的预测:互联网怎样改变社会;又检视了实际情况:互联网没有促进预期中的全球理解,因为互联网反映了真实世界存在的不平等、语言巴别塔、冲突的利益与价值;没有如预期中推广、振兴民主,部分原因是,威权主义找到了控制互联网的办法;与政治进程疏离使其解放潜力受限;没有变革经济,构成公司权力集中化的不平等的隐潜动力机制;未开启新闻业的复兴,新闻巨鳄跨技术提升,质量下降。

这四个预测没有把握:互联网的影响要经过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过滤。

第二个主题,互联网不只靠技术建构,还有:资金筹集,组织、建构方式,设计、想象、使用方式,管理、控制方式。第二章讲互联网的历史,起初,冷战时期美国军方的产物,受科学价值、反文化、欧洲公共服务等思潮影响。年军民两用,中性被终结,商业化以及国家审查与控制。

第二个主题讲互联网的影响,第三章描述“第二次浪潮”的理论阐释,技术乐观主义,代表人物:克里斯·安德森,杰夫·贾尼斯,鼓吹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经济形式,认为丰饶取代稀缺,多样性取代标准化,参与、民主化取代等级结构,忽略了互联网基于市场形成的扭曲:公司的宰制/市场的集中/守门人的控制/对雇员的剥削/操作性权力的管理/“授权应用程序”的排他性/对信息公共资源的侵犯——这些问题指向了不受规制的资本主义。

第四章讲述了互联网的规制,互联网受国家和大公司的规制。

越来越多国家宣誓对互联网的控制权,利用技术建构多边治理结构(无论是超国家层次还是微观政治层次),使国家的治理行为合法化。互联网的治理系统是市场自由主义、国家监管和共同决策趋势的结合。在线离线的资本极度集中,互联网催生了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特征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展开。

代码、资本的规制力。互联网从开放走向封闭。

五六章讲社交媒体的兴起,想象集体赋权的性质,人们夺回媒介强权的城堡。社交媒体是个人解放、自我表达(消费/个人意义上)、娱乐、精英和大公司形塑的媒介,不是集体解放、改变社会、政治传播(仍由旧媒体主宰)、激进政治的媒介。

社交媒体由它们所处的大环境塑造,而不是靠改变社会的自主力量运行。互联网与激进政治的关系:全球性、互动性技术,与更国际化、去中心、参与性的政治形式天然契合,更符合年轻人。

虽然互联网赋予抗议动员一定程度上的创造性自主和有效性,但与互联网相关的激进政治有其局限性:多重声音可能撕裂团结而不是加强。

互联网的使用、控制、所有制、发展历史、未来潜能离不开具体语境。要实现互联网先驱的梦想需要一套新的建议,使公众拥有在线网络的监督权与参与权。

互联网是公共政策的产物,开发者初衷是合作与交流,但它早受政府、市场、代码、社群的各种规制,其服务全体公民合作交流的潜力处在危险之中,有可能被圈占、私有化。

鉴于金融业的整顿经验,呼吁实施一种特别形式的干预:“否定市场的规制”(经济学家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这样的调控也必须是“否认国家的规制”(它不应导致政府的垄断:垄断数字空间,或为其活动指定方向),例子:美国医疗计划、法国公民健康保险、英国BBC(国家创建却非政府资产)。

▲《加缪手记第一卷》,阿尔贝·加缪著,黄馨慧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读友:喵

时间:年8月16日

如果您知道如何充分利用孤独的话,就不会写这么多关于它的东西了。

一个贡多铁里救了某城——应该是锡耶纳。他什么都要。大家就想:“任何东西都不够奖赏他,甚至是最高权力。我们干脆把他杀了。然后把他当神来拜。”于是就这么做了。

圣塔克鲁斯,穿过松林登高。海湾越来越宽广,直至山顶上那片无穷无尽的视野。

我也有我朝圣的路线。

托克维尔:借口人民误用而破坏了他们的自由,永远是罪大恶极。

公元2世纪时,关于耶稣相貌的讨论。圣西里尔和圣查士丁:为了赋予道成肉身最大的意义,耶稣的外表应该要难看得令人生厌。(圣西里尔:“人子里面最丑陋的那个。”)

但希腊人的观念是:“如果他长得不好看,他就不是神了。”后来希腊人赢了。

读友:吕承宗

时间:年8月19日

书名:《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著,夏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4月

今天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章。

吉登斯把现代性具体理解为在后封建时期的欧洲首先形成,而后却在20世纪日益具有世界和历史性影响的制度及行为模式。

吉登斯将工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监控制度作为现代性的三个制度维度。工业主义指生产过程中由物力和机械的大规模使用所体现出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指代一种包含竞争性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商品化过程的商品生产体系;监控制度则指的是针对相关人群的监督性控制。

而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有三个,分别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以及制度化反身性。

读者:罗丽娟

时间:年8月19日

书名:《李天命诗集——寒武纪》,李天命著,明报出版社

今日读诗,读哲学家的诗。

非诗:雕刻是意志的化石,画是永恒的横切面,音乐乃抽象的潮骚诗是风动的琴弦。

作者李天命,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剑走偏锋,其哲学思想与正统哲学大异其趣,他惜墨如金,著作奇少,有幸于早年间读过他出版的所有著作,对本人思想影响甚深。

读友:a珂

时间:年8月19日

书名:《读诗的艺术》,哈罗德·布鲁姆等著,王敖译,《切斯特顿的非虚构性散文》、《〈牛津轻体诗选〉导言》,威·休·奥登著

看诗人讨论自己喜欢的作品真是一种幸福。

切斯特顿的非虚构散文







































白癜风专家百姓放心
白癜风那里治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xgjt/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