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为人体内免疫系统发生功能紊乱,导致全身的关节出现肿胀、疼痛、僵硬。一般来说,左右两侧肢体发生关节炎的部位是对称的。在过去,80%以上患者因关节畸形而残废,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新型治疗药物尤其是生物制剂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疾病的预后,使类风湿性关节炎获得完全缓解(即治愈)成为可能。但国内有许多患者因为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接受积极的、正规的治疗,最后发生关节畸形。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因为“一知半解”更容易发生关节畸形,令人非常痛心。
误区一:药物毒性大。
针对患者体内的免疫紊乱,医生常常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抑制异常免疫反应。但部分患者读了药品说明书后就不敢服用或擅自减量,过分担心这些药物会伤肝伤肾,因而错失最佳治疗机会。一种药物在能够用于临床治疗之前,都经过严格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也就是说,若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其安全性有保障的。
误区二: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副作用小。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其实,“凡药都有毒”,不论中药、西药都是如此,例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很好疗效的雷公藤,虽然属于中药,其毒副作用甚至高于西药甲氨蝶呤。相反,毒副作用特别低的中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也很低。因此患者需谨记,利益与风险永远是成正比的。
误区三:拒绝止痛药。
因为关节里面有炎症上,必然会出现关节疼痛,有部分患者认为“这点痛我扛得住”,就拒绝服用消炎止痛药。其实这类药物不仅有止痛作用这有抗炎作用,对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也有降低作用。而且单纯就止痛而言,对治疗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缓解关节疼痛有助于患者进行锻炼,从而保护关节功能。
误区四:拒绝激素。
这是提到的“激素”准确而言是指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一部分患者过分担心其副作用,另一部分患者则害怕“上瘾”。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确实在因为滥用强的松导致患者发生许多“得不偿失”的不良反应案例。但许多证据表明小剂量激素长期应用是“百利一弊”,即有利于快速控制关节炎症,防止关节变形,而无严重副作用。因此,对于一些关节症状严重或伴有明显全身症状以及内脏器官受累时,仍需要采用激素治疗,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缓慢减少强的松的用量,而且不会“上瘾”。
因此,如果怀疑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医院的风湿病专科就诊。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关节病,只有积极用药治疗才有望控制病情,阻止发展,进而避免畸形和残疾。而且,通过及时复诊,医生可以在早期发现药物副作用,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来源:戴生明·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几个误区
风湿免疫科联系人:谷丽梅主任
地点:医院门诊2楼诊室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