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法和饮食注意事项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伴有全身症状的慢性关节疾病,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左右,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以各关节肿大日渐显著,周围皮肤温热、潮红,自动或被动运动都引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学认为人体在劳倦涉水或汗出淋雨等情况下,致使阳气受损,腠理空虚,卫气不固,则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肌肤,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阻滞,患部肿胀疼痛,关节僵硬变形,乃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木瓜、防风、防己、红花、生地、威灵仙、当归、土茯苓,泡酒3周后,取滤液。另外用白花蛇1条、蕲蛇、乌梢蛇,泡酒3周,也取其滤液。两种滤液合并,每次服10~15毫升,每日服3次。高血压及心脏、肝脏、肾脏病患者慎用。

桂枝、甘草、白芍,知母、白术,麻黄、生姜、防风、附子(先熬2小时)。水煎服。每日1剂,30剂为一疗程。症状缓解后,方中加用黄芪再服,可巩固疗效。

中医提醒:以上方法的使用仅供参考,治疗使用时必须由中医师当面诊疗后制定治疗用量及加减,不可盲目自行治疗,以求满意疗效。

经验方:

当归、半夏、没药各20克,乳香18克,制川乌、制草乌各15克,红花10克。

用法:文火水煎2次,去药渣,留药液1公斤左右,趁热熏患处15分钟,稍凉后反复擦洗患处10分钟。每日2次,7日为1疗程,用药1~3个疗程。

疗效: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8例,痊愈33例,有效10例,无效5例。

经验方:生薏苡仁克,糯米克。

用法:将生薏苡仁洗净,加水适量煮熟,再与糯米共煮成千米饭。拌匀待冷,加酒曲适量,发酵成酒酿。每日随量佐餐食用。

疗效:本方有健脾胃、祛风湿、壮筋骨之功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8例,显效(症状明显好转)12例,有效3例,无效3例。

按摩部位

1.足底部反射区:头部(大脑)、脑垂体、小脑及脑干、甲状旁腺、脾、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胃、胰、十二指肠、生殖腺。

2.足外侧反射区:膝、肘关节、肩(关节)、生殖腺。

3.足背部反射区: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

4.足腿部反射区:坐骨神经。

常用手法

1.足底部反射区:拇指指端点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拇指关节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击法等。

2.足外侧反射区:食指外侧缘刮法、拇指推法、按法、拳面叩击法等。

3.足背部反射区:拇指指端点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等。

4.足腿部反射区:拇指推法。

祖国传统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同类型的患者,其饮食也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1)风热型和湿热型:风热型主要症状为关节游走性疼痛,发热,咽痛,便秘,小便搜赤,苔厚,舌红,脉数或弦数,血沉也明显增快;而湿热型的病人可出现低热、胸闷、纳差、关节肿痛有积液、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血沉增快等表现。出现这些症状的病人应该多选用寒凉的饮食,如米仁粥、绿豆、生梨、豆卷、菊花菜、芦根等,可以协助清除内热。

(2)寒湿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或有积液,纳差,大便搪薄,小便清长,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血沉也增快。此型的患者应选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猪、牛、羊骨头煮汤,及姜、桂皮、木瓜、药酒等。

(3)肝肾两虚型:这型患者可表现为关节疼痛畸形,肌肉萎缩,筋腱拘挛,畏寒,消瘦,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而血沉多不增速,或接近正常。此型患者可以多食一些补益的食品,如甲鱼肉、鸡肉、鸭肉、鹅肉、猪肉、牛肉、羊骨髓、胡桃、桂圆、芝麻等。

另外,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饮酒问题,也应根据病情辨证对待。因为酒性辛热,助阳生火,能祛散寒邪,所以一般若患者伴有寒湿的表现时,可饮用一些药酒类的酒剂。而伴有湿热之象的患者,则不适宜于饮酒,因为酒热伤肝,酒湿伤脾,如再浸入附子、肉桂、细辛一类的热药,会加重内热和肿痛。此类病人如欲服药酒,可选择清凉性的药物浸入酒中,使药酒性质偏凉。对于一些不会饮酒的病人,可以稀释或加入调料调味后饮用。

赞赏

长按







































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xgjt/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