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入伏时间表来了长达40天的三伏天

彭洋出诊时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74543871359540&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5%BD%AD%E6%B4%8B%E5%87%BA%E8%AF%8A%E6%97%B6%E9%97%B4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地理坐标东经°44′10″——°10′14″,北纬36°50′01″——37°11′04″,北、东北部分别与汾阳市、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市相望。

介休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和3个乡,行政区域总面积平方千米,全市常住人口42.30万(年)。城镇化率64.3%,居山西省各县市第三位。

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文明史逾年。

介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前年)。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不出,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死于此而得名。

春秋时期,晋顷公12年(公元前年)始置邬县(在城东10公里今邬城店一带)。战国时期属魏国。

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秦代因此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

西晋,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年以后),介休县并入永安县(即今孝义)。北周富政元年(公元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

隋开皇18年(公元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兼领平遥县。

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

元代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汾州。

最近,天气热得很不友好,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最大的感受就是——闷热!

不少人感慨,这还没到“三伏”呢,就这么难熬,到了三伏可怎么办?

没错!今年这个“三伏”确实不会太好过,因为——它有40天!

“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众所周知,“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

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就是三伏天起于夏至来临后的第三个“庚日”。

“庚”指的是天干数字,一般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据此推算,今年入伏时间就是7月11日。

入伏后,我们经历的第一个10天叫做初伏(也叫头伏),而后,我们将进入中伏(也叫二伏)。

而立秋节气过后的第一个庚日则称为末伏(也叫三伏),总体叫“三伏”。

所以说,年“三伏”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为10天;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20天;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10天。

小贴士

一般来说,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间一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10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20天。

今年就恰逢20天的中伏,这也是从年起,连续第7年的加长版三伏天了。

众所周知,三伏天过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等生病之后再去治病,而是学会防病。

所以,想要身体好,三伏重在“防”和“养”!

防三邪防寒

夏季虽然天气热,但受到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影响,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

长此以往,人体容易出现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毫升即可,不要贪凉。

三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防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防湿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

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

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出行时也尽量避免淋浴。

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过食寒凉或肥甘厚味之品。

养一养

中医界强调“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阳气也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

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锻炼来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但要注意,运动不要“过汗”,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

对于寒湿体质,或是素有脾胃虚寒的人,则可尝试“食补”。

其中,“吃羊肉”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堪称能吃到肚子里的“三伏贴”。

中医认为,羊肉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的功效。

对于因虚寒而导致的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一切虚寒类病证,均有很好的疗效。

不过,伏天的羊肉,不要红烧、煎炸和烧烤。

比较推荐的食用方法就是熬制成香浓的羊肉汤,可以在里面放少许冬瓜,中和一下燥热之性。

直接喝汤吃肉,或者煮面食用皆可,吃完出一身汗,痛快地排一排湿气,身体会轻松很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医生“盖章”的寒湿体质可以这么吃,对于正常人来说,本身怕热,这么吃更容易上火。

吃一吃

三伏天湿气极盛,湿性重浊,易与热结而湿热交蒸,湿遏热伏,汗液难以蒸发、排泄。

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

且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油腻。

三伏天的中医食疗文化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在食补时,以下几点十分有益。

瓜菜清热

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薏米红豆可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

酸能生津

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多食鱼类

各种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也有其自身侧重的养生功能。如鲫鱼汤祛湿,常见的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无腥味,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多食豆类

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

“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

来源:养生中国

▌(),投稿、爆料领红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xgjt/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