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伍炳彩对湿伤部位的鉴别较为重视,他认为湿伤部位不同,即使寒热虚实属性相同,选方用药也往往不同,故必须辨明。
伍炳彩认为在临床准确诊断湿病,除了要熟练掌握湿病致病的一般特点外,还要重点辨小便浑浊、辨汗、辨身热足寒、辨口黏、辨面色、辨舌苔厚薄、辨脉濡。
伍炳彩认为湿病发热,除具有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汗出热不退等特点外,身热足寒是常见现象。故对于发热久不退患者,伍炳彩诊察时常摸其脚部,以辨是否挟有湿邪。
湿病是指因湿邪侵袭人体,或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湿邪潴留体内,所表现湿邪停滞的病证。湿病及与湿有关的病证存在于中医的临床各科之中涉及内、外、妇、儿等科,故掌握湿病的证治意义重大。
伍炳彩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湿邪广泛存在,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且病种繁杂,易被忽视,如治疗不当,则变证丛生,致病情缠绵。尤其疑难杂症,多与湿有关。伍炳彩常告诫我们,湿邪为患,常疑实似实,疑虚似虚,疑热似热,疑寒似寒,疑燥似燥,从而容易发生误诊误治,临证时要特别仔细辨别。
湿病的辨证要点对于湿病的辨证,伍炳彩强调以下三个方面必须辨明:
辨湿伤部位湿病的部位,朱丹溪明确提出分内湿、外湿,后世又有三焦之分,近现代以来则区分更为细致,脏腑经络、皮肤关节均有涉及。伍炳彩对湿伤部位的鉴别较为重视,他认为中湿部位不同,即使寒热虚实属性相同,选方用药也往往不同,故必须辨明。
按照湿邪常见的侵犯部位,以及它经常结合的病邪来区分,他认为大致可分为伤于上部、伤于肌表、伤于腠理、流于关节、深入脏腑五大类,其中深入脏腑又常见有深入肠腑、深入肝胆脾胃、深入肾与膀胱不同类型。分述如下:
伤于上部:往往兼挟风气,出现鼻塞声重,说话如从室内或瓮中发出,自觉头部沉重麻木如被布裹,胸部发闷,咳嗽声低,痰多色灰暗。兼热则目眵黄浊,耳道流黄水等。
伤于肌表:风偏重的往往发热汗出怕风,全身沉重倦怠;湿较重的往往浮肿麻木;寒偏重的往往怕冷、肢体疼痛,发作比较剧烈;兼热毒的发热较重,膝下红肿灼热。湿郁肌表也可见湿疹、疥疮、疮疖等皮肤病表现。
伤于腠理:往来寒热,发作有时,或一日一发、或隔日一发,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只发冷不发热)为寒湿较重,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为湿热较重。腠理是三焦通于皮里肉外之组织。
流注关节:主要为骨节疼痛,有的出现关节(包括指关节)红肿灼热。或兼腰痛、阴雨发作较重,如长期留着不除,则称为痹证(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由于风寒湿三气相合而成。
深入脏腑深入肠腑:恶寒发热,起脘腹闷胀作痛,呕吐泄泻,吐泻物比较清稀的为寒湿较重,比较秽浊的为湿热较重,证似胃肠炎;若兼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出现红白为痢疾,红多者多属热重,白多者多属湿重。
湿热蕴积较深,初起微恶风寒,渐渐久热不退,神识蒙混,午后热盛,神昏谵语,脘腹胀闷,大便溏而不爽,或不大便,甚则深入血分而大便下血为湿温,以上诸证在肠热症中可经常见到。
深入肝胆脾胃:多见脘腹痞闷,纳呆,厌油,乏力,口黏,大便不爽。初起寒热,接着出现黄疸,皮色橘黄鲜明的为热重,熏黄(如烟熏)暗淡为湿重,久久不愈可以出现腹部胀大,其症与急性黄疸型肝炎和肝硬化腹水相类似。脉弦者病在肝,脉濡者病在脾。
深入肾与膀胱:往往寒热之后出现尿频、尿短、尿浑或尿有砂石,尿色深黄,尿道自觉灼热,甚则有血者为热重,尿色较淡、尿道无灼热感者为湿重,临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多有此症。
辨湿在气分血分湿热日久可深入血分,与气分湿热在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上有别,对此问题伍炳彩曾有专篇讨论。总体而言,湿在血分者能食,而湿在气分者不能食。从病位、脉象上来说,湿在气分者主要在中焦脾胃,脉多濡;湿在血分者主要在肝,脉多弦。
至于斑疹、昏厥及出血症状,较易帮助辨别为血分证。黄疸病每每涉及血分,故常需加入活血之品。当归芍药散、当归贝母苦参丸、白头翁汤、猪苓汤、赤豆当归散、蒲灰散等均属治疗湿在血分的方剂。
辨湿热偏重伍炳彩指出,证属湿热者,当进一步分清湿热之偏重。由于湿遏热伏,蕴蒸难解,故留恋时间较长,证候变化亦较复杂,但一般不外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以及湿热并重类型。湿重于热者病变中心偏重于脾,热重于湿者病变重心偏重于胃。
湿热的偏轻偏重与患者体质因素密切相关。因胃为阳土主燥,脾为阴土主湿,故凡素体中阳偏旺者,湿邪易于化燥而为热重于湿,病偏于胃;素禀中阳不足者,则邪从湿化而为湿重于热,病多在脾。
辨湿七法因湿病在临床上涉及的病种多,又多有兼挟,加上人体素质差异,所以,湿病在临床的表现十分复杂,故显然无法将其一一列出。伍炳彩认为在临床准确诊断湿病,除了要熟练掌握湿病致病的一般特点外,还要结合以下辨湿七法。
辨小便清浊凡小便浑浊或尿有白色絮状沉淀者,多为湿阻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小便色白混浊为寒湿;小便色黄赤混浊或伴尿频、尿急、尿痛者,则为湿热。伍炳彩每据小便清浊的变化,判断湿邪的消长进退,浊重则湿多,浊轻则湿少,浊增则湿增,浊退则湿去。
辨汗湿为阴邪,易困阻气机,腠理开阖失司,必致汗出异常。临床所见湿病之汗,或自汗疑似气虚,或盗汗状若阴虚,或大汗疑为里热,或微汗误为风热,但总以汗出不能畅达周身,不能透达下肢,常出现齐颈而还、齐腰而还、齐膝而还,这都是湿病的诊断要点。
检查汗出不透的方法,伍炳彩的经验是要注意从脚往上摸。汗出热不解(或汗出热不退)指汗出后当时发热减轻或消退,但不久又复热,古人言“非风即湿”。临床可结合湿病的其它兼症做出正确的判断。
辨身热足寒“身热足寒”症状初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指遍身发热而脚部独冷。本证的产生多见于湿热之偏于湿重者,或证之属于热重者,亦见于戴阳证。在本条之中出现是因为湿甚于下,虽有热不易下达,为湿郁。伍炳彩认为湿病发热,除具有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汗出热不退等特点外,身热足寒是常见现象。故对于发热久不退患者,伍炳彩诊察时常摸其脚部,以辨是否挟有湿邪。
辨口黏伍炳彩认为,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甚如口含浆糊,口涩甚如口含木屑,即使舌苔不厚,也是湿邪阻滞的表现。口黏而苦为湿热,口黏而淡为脾虚有湿或寒湿,口黏而甜为脾湿。
辨面色伍炳彩认为,面色淡黄暗滞为寒湿,重则黄如烟熏。黄色明亮如橘子色,为湿热发黄。如果初感寒湿,色现沉滞,乃正气骤然为寒湿凝滞的特性所遏郁,并不能指为病已深入。湿邪为病,色现沉浊晦滞者,如色素从外走向内为病邪自外入里,由轻而重;从内走外为自里达表,由重而轻。
辨舌苔厚薄舌象对湿病的辨别至关重要。舌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湿病不论邪在何处,多见舌苔厚,或白厚,或黄厚,或灰厚,但若湿阻中焦,舌苔必厚。苔厚而润,水湿偏重;苔厚而燥,湿从热化;色白属寒,色黄、灰属热。
舌苔厚薄的消长,也往往提示湿邪之进退,可判明湿病的转归。但又不可绝对化,不可因无腻苔就认为无湿可辨,而宜四诊合参动态观察舌苔的变化。有初病不见苔,后逐渐见苔乃至厚苔,尤其当用药不合宜时,碍湿助湿,才使湿邪渐露端倪。
临床上也有少数病人见黑苔者。黑为水色,湿病现黑苔多为黑而滑厚。
辨脉濡湿病常见濡脉。湿困脾胃,阻遏阳气,脉气不振,脉即见濡。湿性黏滞,易阻阳气,故甚或可见迟脉。
从湿论治内伤杂病常用药对连翘、赤小豆:此药对出自《伤寒论》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方用于治疗阳黄兼表证不解者。连翘、赤小豆为方中主药,连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且兼能利小便,合用治疗血分湿热。
赤小豆、当归:此药对出自《金匮要略》的赤小豆当归散,原方用于治疗狐惑酿脓或湿热困于肠间之近血。两药合用活血利水的功效显著,主要用于血分湿热者。
橘皮、竹茹:此药对取义于《金匮要略》的橘皮竹茹汤。两者伍用,一温一寒,温清相济,和胃降逆。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机不调、寒热相杂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呃逆及妊娠恶阻等症。
土茯苓、忍冬藤:两药相伍,取土茯苓善治湿热毒邪和除湿通络之功,忍冬藤清热解毒,理气行滞,通络止痛。伍炳彩常用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病属湿热毒邪蕴结不解者。
旋覆花、茜草:此药对取义于《金匮要略》的旋覆花汤。两者伍用,旋覆花善通肝络而行气,茜草活血化瘀,则气行血行,阳通瘀化。故临床常用于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手按揉或捶打其胸胁得舒者。
鸡骨草、凤尾草、垂盆草:鸡骨草,清热利湿,疏肝止痛,现代药理研究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三药相配,清热利湿之功倍增,主要用于治疗肝炎转氨酶增高者。
豨莶草、茜草:茜草,苦寒无毒,入心肝经,具凉血止血,行血通络之功,古代用治黄疸。豨莶草具有类似的作用,故两药合用治湿热黄疸。
地肤子、白鲜皮:两药相伍,善清湿热,祛风止痒,常用治皮肤瘙痒诸疾,但伍炳彩用之于湿痰咳嗽咽痒则咳者。
郁金、枇杷叶:此药对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宣痹汤,原书用于治疗太阴风湿,气分痹郁而哕者。二药相合,取郁金善于理气开郁和枇杷叶下气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胸闷之因于痰湿气滞者。伍炳彩常将其与银翘马勃散、茯苓杏仁甘草汤合用。
杜仲、桑寄生:肝主筋、肾主骨,二药一补一通,相须为用,共奏祛风湿、补肝肾之功。临床上用于肝肾不足兼风湿痹着引起的腰酸腰痛等症每每取得满意的疗效。
防风、威灵仙:二药合用祛风除湿、止痹痛的疗效倍增。伍炳彩临床主要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等肌肉、筋骨疼痛病症。以风邪偏胜,疼痛游走者用之效果更佳。
姜黄、海桐皮:两药相伍,一为血药,一为风药,故祛风除湿、活血通经止痛作用倍增。伍炳彩常用此药对治疗风湿为患、络道经气闭阻、气血循行不畅的腰腿关节疼痛、周身肌肉酸痛,甚则肢体挛急不遂等症。
豨莶草、海桐皮:此药对取义于古方豨桐丸(原方用臭梧桐)。两药相伍,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功效显著,伍炳彩常用于风湿痹痛患者。
豨莶草、蔓荆子:两药相伍,取其祛风除湿之功效及升散上升、走窜开泄之特性。常用于治疗湿邪上蒙清窍之头昏如裹及湿邪痹阻经脉之全身骨节沉重疼痛。
半夏、秫米:此药对取义于《内经》半夏秫米汤,也称为半夏汤,常用于治疗失眠。半夏、秫米合用,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
牡蛎、泽泻:此药对取义于《伤寒论》牡蛎泽泻散。牡蛎有敛汗之功,泽泻具利湿之效,两药相合,可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所致之自汗盗汗。
百合、滑石:此药对取义于《金匮要略》百合滑石散。二药合用,滋阴润肺,清热利尿,调络脉于周身,引内外之热气,悉从小便出矣。伍炳彩常用之于心肺阴虚之神经衰弱,兼小便不利者。
芦根、滑石:此药对取义于叶桂《温热论》原文第2条“……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芦根、滑石为甘淡渗湿之品,使湿从下泄。伍炳彩认为其利尿不伤阴,常用于湿热伤阴者。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让更多人看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医院就医★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高血压病篇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烧、烫伤篇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黄疸型肝炎篇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便秘篇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呃逆篇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感冒篇
中药只能口服?那可不一定!仲景就有14种给药方法呢!
石仰山:长寿的人,心态都特别好
健康其实很简单(5)-如何判断正气的强弱?
年五运六气及养生详解(收藏)
很多癌症病人本不会死,你不要害了亲人!肿瘤专家肺腑之言
那些忧伤的家长们:如何正确给孩子吃零食?
身体的这一部位是万病之源,决定你的健康和寿命!
“退热贴”骗了多少中国父母!这一奇特发明国内外指南从来没有承认过
女人少吃不如少说,既可减肥又可养血
中医的百年奋争与人类认识的回归
健康饮食之无烟菜
按这里能预防中风,快告诉你的父母
刮痧并非又疼又有淤才有效
腐乳也可促排便
个中成药,保密处方、工艺全公开!
中医闻“五声”观五脏,听声音就知病情,用声音就能治病!
女人的万病之源到底是什么?
冬季好发干眼症,怎样润眼不受伤?
附子:扶助阳气的神兵利器,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
人参、党参、西洋参、丹参、沙参、太子参,究竟哪种参适合你?
进食补药不等于养生保健--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
生病,大多是情绪能量的堵塞!
百病起于“积”!5种人体“垃圾”中医教你一键清除!
健康其实很简单(4)-如何支持身体除湿?
吃黑芝麻能乌发吗?
流感袭来!你不妨试试中医这几招
调经养血四物汤
暝眩反应:大病将愈的征兆
浅析“小儿蒸变说”
年,增强体质第一张处方,老少皆宜
感冒非小事,谨防病毒性肺炎!
8个方法培养孩子想象力
22家医院全军覆没,人全部涉案!已经不是个案,这种医疗模式还能走多远?“以药养医”何时休?
中医讲述:营养中毒的一代
说实话,医院,而是改变健康观念!这篇文章火了!
用药不传之秘:李东垣随症用药之法!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和治疗
为什么有些人睡觉时喜欢磨牙?
睡不着?多梦?睡眠障碍怎么破?
中医人必须学点易学!
药、证、宜、忌!(用药宜忌篇)
一年中“最危险”的27天:7大器官最易崩溃
五脏失调都有哪些表现?
你“沉得住气”么?
防寒保暖,你做到位了吗?
如何防治“老寒腿”?
三九天冻破砖,寒冷室外巧锻炼
女人先胖腿,男人先胖肚?知道真相再也坐不住了
很多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来自晚上不良的饮食习惯
这个清朝的名方,是被验证了年的感冒药!
身正是扶正的根本
冬日,当有山药!养胃润肺补肾,好吃还便宜
中医的真正含义!
临床常用方剂给你精细讲解!(注意看方解)
81条一眼辨证法!
掌握中医问诊《十问歌》,自辨寒热,看病不愁!
为何要寻找真正的中医,真正的中医是怎样的??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
手心的温度,竟能治好多病
徐文兵与梁冬对话:艾灸的力量
医道,乱世绝响乎?(上)
中医必备的“望、闻、问、切”诊断歌诀
为什么弟子规要求照顾老人要“昼夜侍,不离床”,听听中医的时间医学
十女有九带,温灸解百愁
母乳喂养的宝宝得了湿疹怎么办?
糖尿病病人如何温暖过冬?
单味中药治病验方,用法简单,疗效显著
倪海厦:大便通畅,就不会累积过多的营养去支持癌症
职场人-回归身心健康的觉醒
冬令进补药膳四则
站桩与静坐各有所长
图文并茂
来例假时,身体出现很多症状怎么办
实战脉象的分门别类!(方便记忆)
54味温药解(用药精髓)
脱发、头发稀少,如何才能解决你的“头等大事”?
别瞎玩!核桃这么盘,真的可以养生!
宝贝尿床家长烦,中医教你怎么办
口气不仅惹人嫌还提示可能有其他病变
治病,从内心解脱开始
炖肉不可少豆蔻,肉、草、白、红,功效不同!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便秘篇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呃逆篇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感冒篇
冬天上火,应该怎么吃药,吃什么药
学中医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
中医必知的基本处方一览表
购买实体中医教材: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针灸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推拿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在线阅读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热文推推荐
.
==================================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排行
年6月文章排行
年5月文章排行
年4月文章排行
年3月文章排行
年2月文章排行
年1月文章排行
年12月文章排行
年11月文章排行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汇总
年6月文章汇总
年5月文章汇总
年4月文章汇总
年3月文章汇总
年2月文章汇总
年1月文章汇总
年12月文章汇总
年11月文章汇总
年10月文章汇总
年9月文章汇总
年8月文章汇总
年7月文章汇总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