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与溢饮
写在前面:
金匮要略的辩证方式是先辩某某病,所以金匮要略的体例是xxx病脉证并治。
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痰饮咳嗽病篇中的溢饮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什么是溢饮呢?
仲景说了,饮水在四肢,不出汗(或者说身体应该出汗的地方无汗),身体疼(四肢疼),身体重(四肢重)。
我们再来看看西医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体征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受累关节以腕关节、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最常见,其次为足、膝、踝、肘、肩、颈、颞颌及髋关节。
关节表现为晨僵、关节疼痛和压痛、关节肿胀、较晚期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外表现为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肺、心脏、神经系统、其他症状。
我们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往往表现为关节疼、肿、晨僵,活动不利。
类风湿的晨僵,还有关节活动不利,都属于重。
所以就是关节疼、肿、重。
四肢关节肿胀疼重,关节疼痛部位无汗。有一大部分就属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的溢饮。
关节身体又疼又重着感,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常见的情况。
治疗呢?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也寒的溢饮,外寒麻黄,里寒干姜。
大青龙汤治疗外寒里热的溢饮,外寒麻黄,里热石膏。
这是溢饮病的两个类型。
现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多人认为是历节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有的还用白虎桂枝汤,但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应该还有溢饮的类型。
1
曾治疗一个女病人,三十多岁,得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几年了,现在症状是手指关节疼痛,手指关节肿胀,手指关节僵硬。病人的血压正常,心脏也正常。饮食食凉有不舒服,胃口正常,大小便正常,平时不容易出汗,怕冷,脉浮,重按无力,舌苔水滑湿润。
诊断:金匮溢饮病——外寒里寒饮型
处方小青龙汤加黑附子。
按照原方,一两等于3克算。
要求盖被子,微微出汗,尤其是疼肿重的关节处。出汗后要避风。即温覆,出汗,避风。
服药五剂,症状基本消失。又吃五剂巩固疗效。
2
还有一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也是女病人,三十多岁,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多年了,这次踝关节肿胀疼痛急性发作,其它和上面那个病人情况一样,不同的地方是脉浮有力,并且这个病人有口渴,并且舌苔黄。也是不出汗。
处方用大青龙汤原方三剂。
服药后关节疼痛、肿胀、沉重感就消失了。
3
医院学报上朱莹医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病案。
王某,男,31岁。患肢体关节疼痛2年余,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药治疗,效不明显,时轻时重,于年6月12日来我院就诊。
经详细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症见双手腕、手第一指关节、右脚跖骨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遇冷水后加重,二便调,舌淡红,苔白润,脉弦细。
此乃痛痹之顽证,着力温通除湿,以小青龙汤化裁:麻黄6克,桂枝15克,赤白芍各15克,生姜15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姜半夏10克,附子12克,炙甘草12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木瓜15克,木防己10克。
6剂,1日l剂。
服药后,关节肿胀明显减轻,继服16剂。病愈,以后未再复发。
所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我们不能忽略金匮溢饮病,不能忘记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
相关阅读:
《治疗乳腺增生的一个重要方剂》
《舌红苔黄腻or舌红苔少的吴茱萸汤头痛?》
《出汗不一定是虚——记温胆汤的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