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居记第24期----
黄元御著《四圣心源》以经典传世,肯定是有原因的。
黄济序《四圣心源》说:“余癸亥在资州,患失眼疾,医者言,人人殊,各尽所学,迄未霍然。甲子因公赴长沙,遇左君继明,为治颇效。见其为人主方辄有验,询之始知寝馈于黄氏医书者有年。其书理明辞达,迥异诸家,因携以入蜀”(清·黄元御,四圣心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4月第1版,第页)。《四圣心源》不仅把病机病理说得明明白白,而且其方验效确实,能把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医书,古来不多。
今天,我们来看黄元御是如何认识关节炎病、如何治疗关节炎病的。
西医所称的关节炎(包括膝关节炎、踝关节炎等),中医称为“历节”病,属于痹病的范畴。
关于关节炎(“历节”)的病机,黄元御说得很简明扼要:“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膝踝乃众水之溪壑,诸筋之节奏,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淫泆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同上,第94~95页)。
黄元御进一步解释说:“足之三阴,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不拘居按指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水木之升,随乎太阴之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风起。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壅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阴之经也。”
上边这段话的含义,此前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今天不再一一翻译。对照经络铜人,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需要提示的是:
——“足之三阴”,指的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这三条经都起于足部,“内循踝膝”(买一个经络铜人对照来看,就会明明白白)。
——左边的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上升,有赖于同属左边的足太阴脾经的上升;如果脾土寒湿(也就是脾土受伤了),脾胃的动力不足,肾经、肝经就难以上升,这往往意味着肾经“已”郁而成寒,肝经“将”郁而成风。实际上,由于水土总是交互的,脾土寒湿,肾水必“已“寒湿;肾水寒湿,肝木必“将”欲升不升,进而郁而成风。这个原理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什么时候都要有神经质的反应。
——脾是管肉的,肾是管骨的,肝是管筋的,这是脾肝肾之“主”。脾受伤,比如寒湿了,肉必受伤;肾受伤,比如寒凝了,骨必受伤;肝受伤,比如遭受寒水、湿土的虐待(水土都不养木了),筋必受伤。
“历节”(脚踝关节炎)的产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日积月累的过程,就是脾土不断寒湿、肾水不断寒凝、肝木不断被湿土和寒水折磨并因此郁而成风的过程,也就是湿气、寒气和风邪不断向筋、骨、肉传导、集聚的过程。上边说了,膝踝关节,“乃众水之溪壑”,它们处于人身的最下端,湿气、寒气和风邪最喜欢朝这里汇聚。这是脚踝关节炎的“内因”。
如果你平时不注意保护自己,突然有一天,在“汗孔开张”的时候,“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就会“肿痛如折”(同上,第95页)。这是脚踝关节炎的“外因”。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内因起主要作用,是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外因只起次要作用,往往体现为诱因、直接原因。所以,你知道平时该怎么做了吗?
脚踝关节炎没有不红肿的。这里要注意,这个红肿是“热在经络”的(同上,第95页),骨髓、骨肉之中却还是寒湿的。这个关键点,很多医生分不清,一味地用寒药治关节肿痛,往往适得其反。
黄元御治历节(脚踝关节炎)的方子叫“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如下: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白术(二钱)、附子(二钱)、知母(四钱)、防风(四钱)、麻黄(二钱)、生姜(五钱)(不拘居按清代一两=10钱≈37.31克)
关于这个方子的方解,黄元御进一步阐释道:白术、甘草,祛湿,培土;麻黄、桂枝,通经活络;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祛湿而温寒。“寒湿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同上,第96页)。
你,明白了吗?
好方子要分享,建议转发、“在看”。
声明:(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