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答案
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病和免疫反应有关
B.RA最基本病理变化是膜炎
C.血中类风湿因子本质是lgM抗体
D.类风湿因子具有诊断价值
E.高滴度RF提示预后较差
答案:C
前些天后台出现这样的留言~那今天就跟大家总结一下类风湿药物~
非甾体消炎药——一线药物
非甾体消炎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药物,这类药物虽具有镇痛和抗炎的特性从而可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但不能改变疾病进程或阻止关节破坏,因此不能单独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非甾体消炎药分类
1.水杨酸类
最常用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它的疗效比较肯定,但不良反应也十分明显。
2.丙酸类
市场常见的品种有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等。芬必得是布洛芬的缓释药,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易于接收。
3.吲哚类
有吲哚美辛(消炎痛)、舒林酸等。此类药物抗炎效果突出,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类似。本类药中以吲哚美辛(消炎痛)抗炎作用最强,舒林酸的肾毒性最小。
4.灭酸类
有甲芬那酸、氯芬那酸、双氯灭酸和氟芬那酸等,临床上多用氟芬那酸。
5.乙酸类
以双氯芬酸(扶他林)为最常用。它不仅有口服制剂,还有可以在局部应用的乳胶剂及缓释剂,可以减轻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疗效肯定。
6.昔康类
有吡罗昔康(炎痛昔康)等,因其不良反应很大,近来已很少使用。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二线药物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或阻止疾病进展的药物。这类药较非甾体消炎药发挥作用慢,服药数周到数月后开始生效,该类药物虽不具备快速镇痛和抗炎作用,但在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1、甲氨蝶呤(MTX)
[不良反应]有肝损害、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此外,还可有口腔溃疡、肺间质病变等,停药后多能恢复。也可引起流产、畸胎和影响生育力。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2、柳氮磺吡啶(SSZ)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胃纳减退、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皮疹、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和可逆性精子减少,偶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注意事项]磺胺过敏者禁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3、来氟米特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有腹泻、瘙痒、高血压、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皮疹、脱发和一过性白细胞下降等。
[注意事项]因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服。由于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是通过不同环节抑制细胞增殖,故两者合用有协同作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4、抗疟药
抗疟药目前有氯喹(每片mg)和羟氯喹(每片mg)两种。
[不良反应]头晕、头痛、皮疹、瘙痒和耳鸣等。
[注意事项]本药有蓄积作用,易沉淀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变性而致失明,服药6个月左右应检查眼底。为防止心肌损害,用药前后应查心电图,有窦房结功能不全、心率缓慢、传导阻滞等心脏病患者应禁用。
5、金制剂
[不良反应]可致皮疹、口腔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结肠炎、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胆汁淤积性黄疸、肾病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
[注意事项]若上述不良反应较轻,可在密切观察下继续用药,若不良反应明显应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6、青霉胺(DPA)
[不良反应]常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皮肤瘙痒及皮疹、味觉异常、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引起肾病综合征、视神经炎、眼肌麻痹、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发热、甲状腺肿大、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等。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7、硫唑嘌呤(AZA)
8、环孢素
9、环磷酰胺(CTX)
生物制剂——类风湿关节炎的克星
1.依那西普
2.英夫利昔单抗
3.阿达木单抗
免疫抑制药
1.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
2.抗淋巴细胞血清
糖皮质激素——三线药物
糖皮质激素小剂量口服及局部注射对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活动非常有效。该药迅速减轻关节疼痛、肿胀。
常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是临床应用最广的药物之一。激素类药物按其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效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中效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长效激素(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和改变剂型的超长效激素(康宁克通A、倍他米松等)。此外,还有复方制剂(泰必治)。
只有科学地运用激素,才能达到较好的抗炎疗效。
植物药制剂
1、雷公藤多苷(雷公藤多甙):抗炎、抑制免疫
2、青藤碱
3、白芍总苷:调节免疫、抗炎、保护肝
类风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