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医学分析

前言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持续性滑膜炎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长期存在的炎症和明显的关节破坏。其发病时间长、损害性大,以晨僵、对称性关节炎症表现为主,甚至累及关节内滑膜慢性炎症、软骨下骨破坏及骨质疏松,造成关节软骨疾病。研究显示,RA的患病率在0.5%~1.0%之间,而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4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是导致我国人口残疾的第二大原因。RA疼痛源于多种机制,包括炎症、外周敏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疼痛调节机制的异常,以及随着疾病的进展,关节内结构的改变。另外,其他因素如睡眠障碍、抑郁和焦虑等也可能影响RA患者对疼痛的感知。RA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滑膜细胞增生,血管翳形成,最后关节破坏,甚至畸形,给患者造成的伤害不可小觑。对RA的研究病因主要汇总有遗传因素(占一定的百分比)、微生物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激素刺激(如雌激素的不平衡会引起RA)、另外还有吸烟、饮食、寒冷等。RA在治疗上均以药物为主,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风湿药物(DMARDs)、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RA的病情,但是,总体上来说,数十载滑膜炎的炎症导致的是RA患者不断加重的残疾,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攻克这个严峻的难题,研究之路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婷婷,闫梦真,余婕,陈桂婷,曹后平,李世刚.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机制[J/OL].生命的化学:1-7[-08-06].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lfsgjy/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