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主办的年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非遗+扶贫”专题培训班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举办。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中外嘉宾和非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也曾先后来到丰宁进行考察,并给予了极大肯定。
那么,丰宁到底有什么魅力,又有什么样的经验,能够为各地扶贫瓶颈提供怎样的思维突破呢?
利用非遗宝库,综合研判选好路
丰宁因乾隆皇帝取字“丰芜康宁”而得名,位于河北北部,承德西部,南邻北京,北靠内蒙,其满族民俗文化丰富独特。该县以传承满族文化、打造满族文化品牌为主题,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集中精力挖掘整理满族文化特色非遗项目,努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年6月,丰宁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十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
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个、深度贫困村27个、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7%,贫困发生率16.27%。如何让贫困人口持久稳定脱贫?
“我们想到了自己的非遗宝库。”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方志勇说,结合自身实际,丰宁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非遗+扶贫”试点、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实施方案》,确定了以“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为切入点,以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为龙头,逐步确立了在县城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贫困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
为此,县里组织专门力量在各乡镇的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开展调研普查,进一步摸清各乡镇基本情况,以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传承保护情况为普查重点,将其作为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建立了非遗资料数据库,完善档案管理,编制保护名录,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如今,丰宁在龙腾艺术馆、泓瀛阁艺术馆建立了布糊画非遗扶贫车间。经过20多年的传承发展,当地从事布糊画创作的手工艺人已达人,布糊画已成为了当地重要的非遗扶贫项目。丰宁滕氏布糊画公司现有30名布糊画工人,每年创收多万元,学员大多是贫困村的妇女。布糊画作品已被制作成了项链、手链、耳环、胸针、领带、挎包等实用性创新用品。
目前,丰宁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1项。其中丰宁满族剪纸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糊画、吵子会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全县59位非遗传承人在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技艺、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八大门类中各有建树。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让村民家门口就业
近日,在土城镇毫村沟门村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省级非遗传承人石俊凤手把手地教村民剪纸,30多名村民认真地练习。
从去年4月份开始,这样的场景每周都要上演。
丰宁民间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家家都有剪纸能手。以前,守着祖传技艺,村里人多用剪纸装点生活,没想过有一天剪纸会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改变始自去年4月。县里邀请省级传承人石俊凤、国家级传承人张冬阁等为贫困户授课,传授剪纸技艺。
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专门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设置了场地——培训辅导室、剪纸作品展室。
“我们要求要有专门的非遗培训教材和培训记录,每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培训占比都要达到30%。”丰宁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艳玲说,局里还出台了绩效评估方案,定期进行跟踪评估,进一步强化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成效。
“俺们学习不花钱,县里免费提供原材料。”在成功剪出一个福字后,61岁的村民徐凤云说,自己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通过学习剪纸可以掌握一门手艺。
截至目前,丰宁以满族剪纸、布糊画、丰宁满族传统木作技艺、丰宁铁编技艺、艾蒿用品制作技艺为主要项目成立工坊,工坊主要分布在土城镇、黄旗镇、五道营乡、凤山镇、选将营乡、小坝子乡。也就是说现在我县有四分之一的乡镇已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今年除了工坊每周一天的固定培训外,我们又集中开展了三期剪纸培训班、两期布糊画培训班,截止目前,共开展培训余次,培训学员余人次,贫困人口超过30%,其中熟练掌握技艺学员余人。经过传承人老师的精心指导,各工坊学员生产的作品已经逐步走向市场。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工坊生产的作品丰宁满族剪纸作品:卷轴、布糊画:以梦为马、满族传统木作技艺作品:老榆木家具、升斗、艾蒿用品:颈椎枕、铁编技艺作品:铁艺灯笼。
工坊的产品不断创新,现在丰宁满族剪纸和布糊画已经研究出了一系列的衍生品。剪纸衍生品主要有书签、茶具、抱枕、铁艺、文化衫、沙发垫等,布糊画作品也被制作成了项链、手链、耳环、胸针、挎包等实用性创新用品。
开展非遗扶贫一年来,效益已逐步显现。去年年底,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帮助,成功签订了1万张剪纸订单,收益1.7万元。徐凤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挣了0元,这可是俺靠手艺挣到的第一笔钱。”
像毫村沟门村这样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丰宁还有8处。“去年村里脱贫42户、人,其中7户村民参与非遗产品制作,手快一点的收入0元左右,慢一点的也能挣0元左右。村里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五道营乡五道营村党支部书记丁喜庭说。
据统计,通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该县已让户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政府提供保障,拓宽销售渠道
“‘非遗+扶贫’工作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探索途径,不能简单的把它们推向市场不闻不问,政府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丰宁满族自治县县长杨宪军说。
为此,县财政将“非遗+扶贫”示范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非遗扶贫引导资金万元”,争取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万元,共万元。用于“非遗+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建立扶贫车间、建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升级改造非遗扶贫就业车间、组织学员开展培训考察活动及原材料供应、教材印刷、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等工作。
有了政府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丰宁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积极参与如文博会、京津冀非遗大展、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各级各类展会和品牌营销活动。该县铁艺灯笼参加了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铁艺灯笼、满族砂画参加第五届怀北谷关迎春大集,各非遗扶贫工坊和扶贫车间的作品在去年11月参加了在北京恭王府举办的“承德满族文化精品展示月”的展示和展销活动,今年又参加山东济南百花洲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两次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好评并成功销售了大量非遗产品,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参加各种展览活动的同时,加大传统工艺产品在线下线上的宣传和营销力度。县里已与北京故宫文创团队展开合作,再通过线上线下电商平台深入对接,保证产品做得好、质量精、卖得快。
丰宁不仅非遗资源丰富,而且旅游资源也十分富集。借助此优势该县在中国马镇、神仙谷七彩森林、永太兴疏林草原等知名景区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展销专区及非遗扶贫产品销售点,通过旅游带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销售。
“我们将不断提升学员产品的质量和对接市场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制作的手工艺产品通过各级平台销售出去,让参与此项目的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0元至0元。”县委书记方志勇对非遗助力脱贫的未来信心满满。
(作者:左文婷韩春明吴艳宏)
编辑校对:王健任崔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