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投医吃偏方不重视,专家提醒这种病拖

内容来源

医院麻云

“小病拖成大病悔不当初”

医院的相关专科就诊,不能随随便便乱投医、乱吃药,更不要一拖再拖,否则“小病拖成大病”,反而得不偿失,悔不当初。

前段时间,医院就接诊了一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硬生生地把“小病”拖了30多年,最后只能坐着轮椅来就诊。

自制药酒“以毒攻毒”,痛到无法行走,只能坐上轮椅

钱阿姨来自宿迁,今年66岁,早在30多年前钱阿姨的手指、手腕关节部位就开始疼痛,早晨起床的时候关节感觉都是僵硬的,碰到刮风下雨或是寒冬腊月的时候,关节疼痛就会更厉害,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是钱阿姨并没有重视起来,认为只是个“关节炎”,吃点止痛药就没事了。后来听一个“有名的”江湖游医说是“以毒攻毒”的法子能治百病,于是钱阿姨开始在家自制“药酒”,蛇、蜈蚣、蝎子或是一些说不上名的草根、树根等,但凡能泡的,通通都拿来泡酒,一个星期到半个月左右,“自制药酒”就泡好了,每天饭前喝一杯,钱阿姨居然就这样坚持到现在,要实在痛得不行,也会去药店买点止痛药吃吃,由于30多年不系统、不规范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使她的双手、膝盖、脚趾等整个四肢的关节部位变得畸形。膝关节畸形的钱阿姨已经痛得无法正常行走,需要坐上轮椅才行,实在熬不住的她,前段时间在医院就诊,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和调理,现在钱阿姨已经脱离轮椅,可以慢慢行走,疼痛也明显减轻。

攻击免疫系统,侵蚀人体关节,最终可能致畸致残

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陆燕主任中医师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如果不经过正规治疗,疾病逐渐发展,最终可能致畸致残。这种病的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跟遗传和环境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年龄性别(中老年女性多发)、激素水平、种族等因素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息息相关。

关节疼痛往往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的最早症状,患者一般有手、足部位的小关节对称性、持续性酸胀痛或向周围放射,尤其是早晚更加明显,潮湿、寒冷或急性感染还会使病情加重。除此之外,关节肿胀、关节出现发僵和紧缩感、关节部位活动受限等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临床表现。该病一般好发于小关节为主,四肢小关节最多见,一般有3个或3个以上多个关节受累,具有对称发作特点,症状持续6周以上。

早诊断早治疗,中西结合抵抗顽疾

如果怀疑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一定要应尽早到风湿免疫专科就诊,千万不要拖延,拖得越久致畸致残率越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率:病程1~5年、5~10年、10~15年及≥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陆主任介绍,诊断类风湿关节炎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但至少有两样“武器”能够帮助我们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1)验血:血液里有很多特异性的指标,如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抗角蛋白抗体(AKA)等帮助我们诊断;(2)影像学检查:比如X线、超声、核磁共振,均能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药物治疗是类风湿关节炎最重要的治疗方式,目前西医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等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减缓或终止关节破坏,但是至今尚无能根治疾病的特效疗法。类风湿关节炎手术治疗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治疗关节局部的病变和改善关节的功能,并不能根治疾病。采用中西结合方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比较好的效果。可通过个体化灵活使用抗风湿药物,联合使用中药内服汤剂等,结合开展穴位贴敷、雷火灸、督脉灸、水药罐等诸多中医特色疗法,以及关节病的中医康复疗法,帮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解除病痛。

治疗也要掌握“度”,平时注意生活起居

最后,陆燕主任提醒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要掌握一个“度”,锻炼也要适度,不去寻求江湖游医和民间偏方,物理治疗或中医医院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平时要注意生活起居:

1

居住环境应温暖通风干燥,勿久居水湿潮寒的环境中,棉褥、被盖勤洗晒,保持清洁;

2

饮食摄入全面营养易消化,勿过饱过饥,可常食蛋类,牛奶,瘦肉,猕猴桃,草莓,橘子,海鱼,坚果等;

3

合理安排起居,劳逸结合,勿过度疲劳;

4

重视身体锻炼,但不要过度,如打打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养生功法以增强体质;

5

相信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药物,持之以恒,遵医嘱长期用药,定期随访复诊,不要擅自停药、减量、加药、换药。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gjy/7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