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关节炎症反应,抑制病变发展及不可逆骨质破坏,尽可能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最终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降低疾病活动度的目标。
2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患者教育、早期治疗、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功能锻炼。
1.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和耐心,能够与医生配合治疗。
2.一般治疗
关节肿痛明显者应强调休息及关节制动,而在关节肿痛缓解后应注意早期开始关节的功能锻炼僵直。此外,理疗、外用药等辅助治疗可快速缓解关节症状。
3.药物治疗
方案应个体化,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免疫和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等。
(1)非甾类抗炎药有抗炎、止痛、解热作用,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最为常用的药物,适用于活动期等各个时期的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双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2)抗风湿药(DMARDs)又被称为二线药物或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静注;柳氮磺吡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以及羟氯喹、来氟米特、环孢素、金诺芬、白芍总苷等。
(3)糖皮质激素激素不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在下述四种情况可选用激素:①伴随类风湿血管炎包括多发性单神经炎、类风湿肺及浆膜炎、虹膜炎等。②过渡治疗在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缓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应首先减少或缓慢停用激素。③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剂量激素。④局部应用如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缓解关节的炎症。总原则为短期小剂量(10mg/d以下)应用。
(4)生物制剂目前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已经有几种生物制剂被批准上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尤其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种生物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①Infliximab(英夫利昔单抗)也称TNF-α嵌合性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已证明对甲氨蝶呤等治疗无效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Infliximab可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强调早期应用的效果更好。用法静点,3mg/kg,分别于0,2,6周注射一次,以后每8周静注一次,通常使用3~6次为1个疗程。需与MTX联合应用,抑制抗抗体的产生。②Etanercept(依那西普)或人重组TNF受体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及人重组TNF受体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AS疗效肯定,耐受性好。目前国内有恩利及益塞普两种商品剂型。③adalimumab(阿达木单抗)是针对TNF-的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推荐的治疗剂量为40mg,每2周1次,皮下注射。④Tocilizumab(妥珠单抗),IL-6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中重度RA,对TNF-α拮抗剂反应欠佳的患者可能有效。推荐的用法是4~10mg/kg,静脉输注,每4周给药1次。⑤抗CD20单抗Rituximab(利妥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Rituximab也可与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联合用药。
(5)中医药目前,已有多种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植物药,如雷公藤、白芍总甙、青藤碱等。部分药物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4.免疫净化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中常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大量循环免疫复合物,高免疫球蛋白等,因此,除药物治疗外,可选用免疫净化疗法,可快速去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和过高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过多,还可采用单个核细胞清除疗法,从而改善T,B细胞及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降低血液黏滞度,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目前常用的免疫净化疗法包括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去除术。被置换的病理性成分可以是淋巴细胞、粒细胞、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等。应用此方法时需配合药物治疗。
5.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及维持的重要方法。一般说来,在关节肿痛明显的急性期,应适当限制关节活动。但是,一旦肿痛改善,应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活动。对无明显关节肿痛,但伴有可逆性关节活动受限者,应鼓励其进行正规的功能锻炼。医院,应在风湿病专科及康复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6.外科治疗
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外科治疗的范围从腕管综合征的松解术、肌腱撕裂后修补术至滑膜切除及关节置换术。
(1)滑膜切除术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基础是滑膜炎,故病变早期多伴有关节的滑膜炎症和肥厚,尤其是膝关节,此时没有或只有轻度的软骨及骨的改变和破坏。如果系统的内科保守治疗半年,滑膜炎未得到有效控制时,为保护关节软骨避免受炎性滑膜的侵蚀,应考虑实施滑膜切除术。
滑膜切除手术有三种形式:①开放性滑膜切除;②关节镜下滑膜切除;③放射性药物非手术滑膜切除。目前多采用前两种方法。术中可见暗红色的滑膜增生水肿,多位于髌上囊、髁间窝和内外侧间沟,部分滑膜附着在软骨表面,去除滑膜后有时可见其下面的软骨变薄或部分剥脱。
全身关节滑膜面积约为(cm2),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滑膜关节,双膝关节的滑膜面积约为cm2,约占全身滑膜面积的一半左右,膝关节炎症时,滑膜量可达75%。通过手术清除大量病变的滑膜,去除类风湿因子攻击的靶组织,减少关节内致病因子释放入血循环,有利于全身病情的改善,减轻全身其他器官受累的程度。同时使抗类风湿药物更集中作用于全身其他关节,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发展。
(2)关节矫形术
在关节炎的早期,对于那些滑膜不多的关节,以及那些骨与软骨的破坏主要不是由滑膜病变导致,而是由畸形导致的继发性关节炎,如类风湿手、足、肩、肘畸形等,可以采用关节矫形术,以改善关节功能。
(3)人工关节置换术
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关节出现明显内外翻和屈曲挛缩畸形,尤其是髋膝等重要的负重关节,导致患者功能严重丧失,行走不能,长期卧床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只有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才能使患者恢复关节功能,缓解疼痛。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人工关节置换同骨关节炎相比存在几大难题。①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服用皮质激素等原因,骨质疏松严重,术中操作要仔细小心,防止发生骨折。②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患者长期使用外源性皮质激素,导致自身肾上腺皮质明显萎缩,如术中术后不给予激素保护,有可能出现皮质功能危象。③术后远期关节感染。据统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感染危险性较骨关节炎患者高2.7倍。故术前术后应积极预防感染,同时告知患者院外注意防治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灶。
人工关节置换术极大的提高了晚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获得了重生。不过由于类风湿本身疾病并未因此治愈,所以术后患者仍需接受正规的内科系统治疗。
往期回顾: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简介
类风湿性关节炎带来的危害有多大?
如何早期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