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千年汴绣跨界焕新生央广

远看是欧洲宫廷油画,走近才发现竟是用细如发丝的绣线绣出来的。这样一幅惟妙惟肖的“油画”需要2个绣娘耗时10个月完成,售价近13万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正在不断“跨界”,带给世人更多美的享受。

“汴绣源于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40岁的爱绣之人张留凤介绍,史书记载,当时皇宫设有专门的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

“我是开封人,姥姥和母亲都是绣娘,我想把这门手艺继续做下去。”张留凤说。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汴绣传承面临困境。

年以来,张留凤为了传承汴绣技艺,做足了功课:走访汴绣非遗传承人,整理传统针法;刻画动漫人物“绣儿”,用新方式讲历史;搜集老绣片,重绣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筹建汴绣创新体验馆……

然而,手工艺品价格难衡量,且传统绣品与现代生活不接轨,怎样发展?张留凤将制作流程标准化,让非遗跨界,融入现代生活。

“机绣难以完成线色复杂的图案,更没有手工汴绣针法细腻。”张留凤说,“为提高成品率和工作效率,对于复杂的绣品,我们的绣娘各有分工,标准化流水作业。比如清明上河图,一波绣娘绣房屋建筑,一波绣人物,剩下比较零碎的再有一波。”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十指春风下,针法细密、格调高雅的传统汴绣,在羊绒围巾、手拿包、抱枕乃至小音响等各式现代生活用品上,流淌出千年汴京的柳暗花明。

张留凤还创建了河南一涵汴绣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hpaixg.com/fsgjy/11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