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英对照·每日一条
24.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BaihudecoctionaddingGinsengsuitsthesyndromeoffebrilediseasewiththefollowingsymptomsandsigns:restlessness,drythroatandthirstforwater,andalackofahighfeverwithaslightchillattheback.
??(注:以王里《重排重解伤寒论》排序,内为原序号)
(二)寒温并用
第二个治法就是寒温并用。寒温并用法在《伤寒论》里面用得很多,像泻心汤,乌梅丸等等,随便列举都是寒温并用的思想。在《金匮》里面也不少,《金匮》的四十几个病中,大概有一半方子的治法是寒温并用的,这种寒温并用的方法并不是把寒药和温药混杂在一起,而是根据病机有的放矢。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除了虚实夹杂以外,还有寒热错杂的问题。产生寒热错杂的原因很多,有体质的原因,有饮食、起居、调养等原因,还有治疗的原因。我碰到过好多病人,他们说要忌口,凡是肉类都不吃,蛋也不吃,就吃斋。这样下去,营养从哪里来?我刚才说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有低色素性贫血的,有低蛋白血症的,这些因素都会加重关节肿胀,蛋白低了就会眼肿、脚肿,所以病人有时候脚肿未必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而是由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如果一味这样忌口,蛋白质得不到补充,抵抗力就会进一步下降。还有的病人跟我讲,说妇女生孩子要吃姜醋,一般人吃点姜醋是没有问题的,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吃了不行,吃了以后会喉咙痛,加重关节痛。最近我看了一个病人,不知道从哪里拿的处方:“四两雷公藤加猪骨头,煮4个小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人吃了以后就烦躁得不得了。雷公藤是有名的“断肠草”,它的毒性很大,尽管煮四个小时,还是存在毒性的,病人吃了以后就觉得胃痛、心烦、全身燥热。这些都是由于调理、治疗的不当而引起的疾病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很差,即使是食物性味的改变都会加重病情,造成寒热错杂,因此,用药当慎之又慎!
当然,这个寒热错杂证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比如感受湿邪或热邪,另外本体虚弱也不能忽视。我们在用药上,要注意达到阴阳的平衡,我经常用的一个方叫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是凉的,桂枝是温的,目的是用温的药来调整一下寒药的偏性。一个60岁的男性患者,住院以后差不多所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西药都用上了,最后益赛普也用了,还是不行。关节痛得很厉害。这个病人比较壮实,舌质暗红,苔很厚、很腻,关节肿得很厉害,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来就把甲氨蝶呤从10mg增加到15mg,从皮下注射,结果还是不行。后来我想,试一下白虎加桂枝汤吧,若不行,就加用川乌。后来他吃了以后,疼痛明显缓解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关节本是热的,但患者关节里面却有风寒,不用温通的方法不行,光用寒凉药也不行,要用寒温并用的方法来治疗这类寒热错杂的病人。寒温并用可绝不是说把寒药和热药兑在一起就可以了。《伤寒论》和《金匮》里面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用药方法——反佐。比如阴盛格阳,阳气欲脱,病人反而表现出一派“热象”,这个时候就要用大剂的温药回阳救逆;但是病人阴寒过盛,最后一点残阳已经逼迫于外了,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咸寒反佐的凉药,来引热药到达体内,病人才不会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同样,任何疾病都不是以单纯寒或热的形式存在的,就像我刚才举的这个阴阳即将离绝的特殊例子一样。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我们很少能够看到单纯虚、单纯实、单纯寒或单纯热的情况,这主要与病程长、变化快、用药复杂、调养失宜等因素有关。另外,大家注意在治疗这个病的过程中,一定要守得住方。因为这是慢性病,不可能1剂药、2剂药或者7剂药就把它治好,可能有时候药用下去一点效果都没有,这就一定要守得住方。但是,这在临床上是比较难做到的。病人来看病,第一次看是老样子,第二次看是老样子,病人就着急了,这时候医生就会换方,换来换去,朝令夕改,一个处方3天就换,那这个病就难治得很了。即使拿现在公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厉害的药——生物制剂,也就是肿瘤坏死拮抗剂来说,疗程也要半年之久呢!再看古代有些医案也是30剂、40剂甚至百剂而愈。如果我们治疗这种慢性病急于求成,不去思考,病人是很难治好的。总之,寒温并用的思想需要在临床的实战中逐步建立。
(三)燥润互济
还有一个治法就是燥润互济。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很多医生喜欢用辛温走窜的药物,祛风、除湿、化痰、止痛效果都很理想,但是这些药多偏于温燥,会伤津、燥津,病人吃了药疼痛确实好转了,但是会现关节拘急、口干、皮肤干燥,这就是伤及了津液的表现,这就说明需要加入滋阴润燥的药物。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滋润的药虽可以养阴,但容易留邪,特别是湿邪和痰邪。所以治疗上必须用燥润互济的办法。类风湿病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合并干燥症。这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病人经常出现鼻干、口干、眼干等症,有时口干得连吃饭都要用水来送。这时如果用了辛温走窜的药物,这个症状就会加重,所以在遣方的时候,必须要燥润互济。《金匮》里的麦门冬汤就是应用的燥润互济法,后世很多治疗这种燥证的药,都是从这个方衍变来的。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时,如果症见口干、鼻干、眼干等情况,我们就要注意用药不能太辛燥,以防症状加重。
(四)顾护脾胃
第四个就是顾护脾胃。张仲景重视脾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伤寒论》《金匮》的方里经常用3个药:甘草、生姜、大枣。譬如桂枝汤、小柴胡汤、黄芪建中汤、生姜泻心汤等等。表面看上去平淡无奇,但这正是仲景顾护脾胃的真实写照。《金匮》里的十枣汤,仲景用了很多逐水药峻下逐水,而10个大枣煮汤目的就是保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生化之源,如果没有这个本源,再好的药恐怕也不起作用。脾胃受损,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都会受到影响,像我刚才提到的四两雷公藤加猪骨头煮汤,这对胃黏膜的刺激是非常厉害的。还有现在患者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这些都会对脾胃造成损伤。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损伤,轻则炎症,重则出血、穿孔。那么中药就绝对安全吗?如果使用不当,中药也同样有副作用,尤其是过度使用苦寒药,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临床上脾胃不和的症状很多见,比如病人说上腹部饱胀、嗳气、吞酸、食欲不好、经常有饥饿感等等,这实际上是胃气出了问题,甚至有些病人我先不治他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而是调养他的脾胃,等到他的脾胃功能恢复了以后,再考虑其他的治疗。调理脾胃的方子,我最常用的就是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在《金匮》里有,在《伤寒论》里也有,也是寒温并用的方法,临床还是比较好用的。一旦病人出现胃热脾虚、寒热错杂的时候,这个方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一般的脾胃损伤,像脾气虚的病人,我很喜欢用陈夏六君汤,或者补中益气汤。实际上补中益气汤是从我刚才说的薯蓣丸里转化来的。
有一个女孩子找我看病,她前额的一条皮肤凹下去了,她留着刘海,挡住了,但是她掀起头发时,就很明显,而且凹下去的皮肤颜色也和别处不同,呈现淡黄色,她做了相关的检查,没有异常。我说:“你这是皮肤科的病,你去看皮肤科吧!”她说:“皮肤科已经看过了,没有效果,连活检都做了,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这种病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就是局部的皮肤肿胀,变硬,最后凹陷。部位不固定,有的在前臂,有的在大腿,这个女孩子部位就在前额。这种疾病治疗时怎么思考呢?脾主肌肉,她的皮肤凹下去了,这证明肌肉失养了,所以我就断定她应该从补脾的角度入手。患者面色晄白,大便偏溏,我就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很奇怪,她凹陷的皮肤居然慢慢地长回来了,颜色也褪了,想不到用补脾的方法对这个“怪病”果真起到了作用。另外,单纯系统性硬化的患者也可以用这个方。脾胃非常重要,没有脾胃就没有水谷之身。毕竟,吃不下东西,再好的仙丹妙药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因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大体上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辨清虚实,是要区分寒热,三是用药不能过偏。
(本文选自《名师经方讲录(第四辑)》中国中医药版p-)